2017年西师版语文第十册《到山下去看树》教案教学设计.docVIP

2017年西师版语文第十册《到山下去看树》教案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西师版语文第十册《到山下去看树》教案教学设计

到山下去看树 教案教学设计一、读题解意,引发思索 1. 读题。 2. 质疑:人们常说“天上鸟多,山中树多”。可是课文题目为什么说要到山下才能看到树?作者将这句话作为课文的题目,有什么深意?请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 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什么事,并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 三、再读课文,逐层理解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这样的课文需要借助课后题。读课后1题,交流讨论:为什么说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去看树? 2. 学习课文第1、2段,思考:战士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守卫着祖国的土地? ⑴交流关于高原的地理资料。 ⑵朗读课文,根据“飞雪茫茫”“连根青草……都看不见”等词句,想象高原的景象。 ⑶自由读1、2段,说一说,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如果你是一名战士,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3. 学习课文第2部分。 ⑴分角色读士兵、将军的话和陈述语。 ⑵当战士提出“到山下看树”的要求以后,将军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⑶集体朗读第11段,体会将军对战士们的关怀和敬意。 ⑷比赛读第13段,通过评议,理解:为什么作者眼中,胡杨树是那样“光亮”,那样气势冲天?为什么它普通的样子竟然会“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 4. 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雪盲 “雪盲”症是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经雪地反射到视网膜,造成视网膜灼伤暂时失明的一种疾病。早期症状是眼睛怕光、流泪、看不清东西、眼前有暗影遮盖、眼内有异物感,24小时后会自己恢复;如果灼伤严重的会导致永久视力障碍,甚至失明。预防雪盲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戴上防护墨镜,不让雪面反射的强光直接进入人眼。 ☆相关作品 边关无处不飞歌 边关军营、哨所飘起的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戍边故事,每一句歌词都是戍边将士发自肺腑的誓言。 某边防连驻守在有“雪海孤岛”之称的丘尔丘特,每到冬季,茫茫雪海阻断连队与外界联系达半年之久。为战胜寂寞,丰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该连指导员写了一首反映连队生活和官兵精神风貌的连歌《丘尔丘特,我的家》:“丘尔丘特边防哨卡,丘尔丘特我们共同的家。五湖四海相聚这里,山高谷深风大雪大从不惧怕……” 新疆军区创作室原创作员张彦庶到禾角克边防连代职时,被官兵们以苦为乐、以连为家的精神所感动,创作了《我爱禾角克》这首歌:“国旗映蓝天,白杨站门前。小河唱欢歌,鸭鹅戏水滩。大棚春意浓,四季蔬菜鲜。我爱禾角克,咱们的新家园……” 在白哈巴边防连,即将退伍的老兵给记者唱起了那首《老兵情》:“人走心难走,一步一回头。看那无际的荒漠,看那耸立的哨楼,镌刻着军旅生活酸甜苦辣的春秋。再看一看连队,再唤一声好战友,巡逻别忘饮战马,一草一木心中留……” 走在新疆千里边防线上,无论是在雪山之巅,还是在大漠深处,随时随处都能听到战士们的歌声。而在无数的边关歌曲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了。 在新疆塔城地区,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边防哨所——“小白杨”哨所,优美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就“诞生”在这里。 “小白杨”哨所原名叫新疆军区塔斯提哨所。1983年的早春,塔斯提哨所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老家伊犁探亲,归队时,母亲交给他10棵小白杨树苗,并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种活这些树苗,让白杨树陪伴你们扎根边疆,守护好祖国的边防…… 带着亲人的嘱托,陈福森辗转千里把树苗背到了哨所。他把母亲的心愿讲给战友们听,哨所官兵深受感动。边境上缺水,土质碱性大,树苗很难成活。战士们就从数百公里远的山沟里背来中性土壤,把10棵小白杨精心栽种到了哨所的房前屋后。从此,战士们洗脸不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把所有能省下来的水都给了小白杨。 1984年,北京来的几名创作人员到塔斯提哨所采风,听了那10棵小白杨的故事,深受感动,当天就写好了《小白杨》的歌词,回到北京后又立即谱了曲。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唱歌家阎维文深情演唱的《小白杨》随着电波,飞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塔斯提哨所从此被称为“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戍边官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为改变工作、生活环境,哨所官兵在完成戍边任务的同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们不仅在哨所周围种活了几百棵白杨树、榆树,还培植了几十平方米的绿草坪。 记者离开“小白杨”哨所时,歌声又从哨楼飘来。这穿越时空的歌声,将永远激荡在戍边官兵的心里,永远传唱在大江南北……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