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课件攻击行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课件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 卢旺达饭店 outline 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的理论 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第一节 攻击行为的概念 一 攻击行为的界定 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 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就不是攻击 攻击是指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 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攻击行为的类型 依据意图或目的的分类 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 攻击行为的类型 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 反社会攻击行为: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 亲社会攻击行为: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攻击行为。 被认可的攻击行为: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这类攻击虽然不为社会准则所必需,但又确实没有违反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 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言语攻击他人 攻击无生命对象 设计不致于产生伤害的攻击 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 /programs/view/Msls6_pr6sc/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 三种观点:(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本能论 本能论 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 进化心理学 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意义。是男人从他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几率。 习性学的观点 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 固定行为模式是指构成某一物种的某种行为表现的全部动作反应之间具有的某种固定时空关系,一旦适当的刺激物出现,这种动作反应就以刻板化的系列方式表现出来,攻击行为也是一种适应行为。 洛伦兹的观点: 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动力来自于有几天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 三种情况: 生理学的观点 神经系统的影响 阿德里安.雷恩发现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如前额叶、杏仁核。 基因的影响?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 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生理学的观点 罗斯通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攻击行为的相关远高于异卵双生子。 挫折-攻击理论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20世纪60年代,L.伯科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侵犯假设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伯克威茨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 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 武器效应(Weapons Effect)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相符,即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武器效应的启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修正后的挫折-攻

文档评论(0)

rabbitc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603701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