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真菌感染指南解读(2011-8-23);;;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死亡率;死亡率80%;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达29%;中性粒细胞缺乏易导致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实体器官移植易导致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按培养形态分类;真性致病真菌
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巴西芽生菌)等
致病性强,呈双相型
地域分布:组织胞浆菌病—美国中部,我国中、东部正常人组织胞浆菌感染率约为8.9%~15.1% ;副球孢子菌病—限于拉丁美州
可侵入正常宿主,若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感染常为致命性的
条件致病真菌
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毛霉(接合菌)等
致病性弱、无形态学改变、无明显地域分布
多侵犯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
;导致IFI的主要真菌;;1.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宿主因素);1.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宿主因素);2.临床特征;AIPA 胸部CT表现的演变;2.临床特征;3.微生物学检查;培 养;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
1,3-β-D-葡聚糖(1,3-beta-d-glucan,BDG)
其他菌体成分(或抗原)
烯醇化酶:48kD烯醇化酶为假丝酵母菌属特异性抗原
假丝酵母菌热敏抗原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
组织胞浆菌抗原
真菌代谢产物
D-阿拉伯糖醇;;IFI诊断的三个级别;确定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IFI的主要真菌
IFI的定义与肺真菌病的概念
IFI的诊断方法
关于IFI诊断标准的思考
IFI的治疗
治疗策略与治疗时机的把握
抗真菌药物选择与疗程
预防治疗的对象;真菌病的治疗策略;早期经验性治疗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抗真菌药物的化学分类;CYP-450=细胞色素 P-450.
Andriole VT.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44:151-162; Stevens DA, Bennett JE. In: 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5th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448-459; Graybill JR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7;41:1775-1777; Franzot SP, Casadevall 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7; 41:331-336.;各种药物的抗真菌谱比较; 各种药物优缺点的对比;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伊曲康???;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科赛斯);米卡芬净;IDSA 临床指南推荐分级系统;预防;预防;治疗;念珠菌病治疗指南;治疗;;2010 中国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治疗疑似念珠菌病;2010 中国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治疗
非生殖系统皮肤黏膜念珠菌病;2009IDSA指南念珠菌病的推荐治疗念珠菌血症;念珠菌血症;39版热病指南对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推荐;40版热病指南对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推荐;曲霉病治疗指南;治疗;侵袭型肺曲霉病
可选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含脂质两性霉素B
;2008IDSA 曲霉病治疗指南;病症;病症;关于抗真菌治疗药物的选择和疗程;IDSA疗程和长期治疗;CNS曲霉病的治疗;隐球菌病治疗指南;2010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两性霉素B ( 0. 7~ 1mg / ( kg.d) )联合氟胞嘧啶( 100mg /( kg. d) )诱导治疗2周, 继用氟康唑( 400 mg /d)治疗至少10周, 然后氟康唑200 mg /d, 终生维持
两性霉素B ( 0. 7~ 1mg / ( kg.d) )联合氟胞嘧啶( 100mg/( kg d) ) 6~ 10周, 氟康唑200mg /d, 终生维持
伏立康唑(首个24 h给予负荷剂量, 每12h给药1次, 每次6mg /kg静脉滴注; 之后每12 h给药1次, 每次4mg /kg 静脉滴注, 2周后停用伏立康唑, 继续使用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进行治疗)与两性霉素B ( 0. 5~ 0. 7mg / ( kg d) )加氟胞嘧啶( 100~ 150 mg / ( kg.d) )联合应用2周后, 停用伏立康唑, 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 和氟胞嘧啶12周, 后改用氟康唑200mg /d, 终生维持。
若持续6 个月以上CD4+ T 细胞计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