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化学的研究范畴,解答本题需明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水的电解为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A不符合题意;水的浮力为水的物理性质,属于物理研究的范围,B符合题意;水的分子结构为研究物质的结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C不符合题意;水的元素组成为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D不符合题意。 2.(2012·乐山中考)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有助于节能减排、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B.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停止使用塑料、化纤等合成材料 C.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 D.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有助于人类防病、治病,保障人体健康 2.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使集气瓶中压强减小,水被压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3.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问题思考 (1)实验中,测量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造成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小的原因可能有: 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过早地打开了止水夹等。 (2)能否用木炭、镁条或铁丝代替红磷做此实验?由此分析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什么条件? 提示:木炭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气体,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与氧气反应,还与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都无法准确地测量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由此分析红磷的替代品应该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 【典例】(2012·泸州中考)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丙三个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用木炭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_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易错提醒】 1.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等于红磷燃烧时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2.选取的可燃物燃烧时不生成气体或生成的气体能被吸收。 【我的收获】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 体积的 故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测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主要是根据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造 成气压减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故不能 有气体生成,用木炭代替红磷,木炭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 体,瓶内气压不变,故不会进入水;乙同学要想得到正确的实 验结论,必须消耗掉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可选择氢氧化钠 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1) (2)木炭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 (3)NaOH 【拓展延伸】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常用其他实验装置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还有以下几种: 上述装置虽然不同,但反应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中气体减少,减少的气体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装置是否漏气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一、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常见误区 误区1:有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 误区2:许多物质的性质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因而物质的变化即是物质的性质。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如“铁丝生锈”“铁丝易生锈”,其中前者为变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2.注意事项 (1)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现象是物质变化时伴随产生的,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为“生成黑色固体”,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生成四氧化三铁”。 (2)状态变化不包括生成气体或沉淀: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属于物理变化,而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般是由于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 【典例1】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容易被误用导致中毒。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时,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华为了解亚硝酸钠特从网上查到了如下的资料: A.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相似; B.加热到271 ℃时,亚硝酸钠变成液体; C.亚硝酸钠能从空气中吸收氧逐渐转化为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化学必修一之引言.ppt
-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课件.ppt
- “大题小做”突破计算题 2015公开课.ppt
- 《中考化学中计算题的命题热点透析》 课件 1.ppt
- 《中考化学实验复习》课件 2.ppt
-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本章复习方课件: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ppt
-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本章复习方课件: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ppt
- 《中考新突破》2016年中考化学(陕西版)精讲课件:课题八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共13张PPT).ppt
- 《中考新突破》2016年中考化学(江西版)精讲课件: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共33张PPT).ppt
- 《中考新突破》2016年中考化学(江西版)精讲课件: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共19张PPT).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2章 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4章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3章 第2节物质的组成及表示.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7章 第2节几种重要的盐(沪教版).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4章 第2节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ppt
- 【2014年复习参考】2013版中考化学(沪教版)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第7章 第1节溶液的酸碱性及常见的酸和碱.ppt
- 【2014高效课堂】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ppt
- 【2014高效课堂】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章末整合提升.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