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样为互联网公司估值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美国是怎样为互联网公司估值的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5/26?11:14: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美国资本市场上互联网+公司这种高估值出让新增股权带动整体市值暴涨的模式,有点像“尾巴摇狗”,少数股权重新估值撬动整体重估,最后建立互联网+公司在财务上的合法性。   美国资本市场有“资本市场定价霸权”,所以企业有无盈利无所谓,企业上市后长期不盈利也无所谓——只要能拢住资本市场的信心。而高度集中于互联网的美式风投也不是靠投资对象的经营利润赚钱,是靠“创造市值”并转手来赚钱。原始创业者靠公司的大市值成了巨富,进一步抽出一部分钱用于新公司的风险投资。于是,风险投资与互联网投资对象互相扭合成一套操作链条,形成并完成美国硅谷的金融闭环机制。资本市值在这个循环中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这正是美国近二十年“实体经济”领域中最大的财富创造机制。   互联网相关的资本市场操作中,有一个对中国有正面启迪意义的就是其科技产业的并购机制。除了IPO之外,美国资本市场还为风险投资投资的科技产业提供了另外一条出路——并购。这间接上市等于为大量中小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这套机制使得美国资本市场通道比较通畅,没有中国IPO“堰塞湖”的烦恼。   由于互联网产业天生容易在人口巨大的文明体内繁荣,中国自然成为与美国并列的另一个互联网产业的母体。如果我们能够提炼出这个源自西方最优秀头脑平台的事物精髓,有效地与工业时代的一些逻辑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的互联网与信息产业发展道路。   笔者此前的文章《资本市场如何造富于民》(见《上海证券报》2014年9月23日A1版),论述了美国资本市场在1980年代启动的为时30年“大慢牛”给金融、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过程。然而,整个198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与新产业的直接连接是不紧密的——那时美国资本市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兼并收购及为支持这类业务而诞生的各种创新债券上。资本市场必须找到有实在新内容的增长点才能夯实“慢牛”的基础。这个增长点在1990年代逐渐形???,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信息-通信产业,并最后聚焦到互联网产业上。另一方面,自中国公司开始赴美上市以来,互联网公司就是这个群体最重要的板块。而美国2012年以来以互联网公司或“互联网思维”公司(如特斯拉、Solarcity等)为龙头的新一轮牛市也蔚为壮观。于是,中国国内财经舆论也被“互联网思维”所占领。互联网公司被描述为国内最健康、最能盈利和最具先进生产力的群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了解美国互联网产业及其背后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了解美国资本市场在互联网-风险投资系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代美国互联网产业与人类历史上的高科技在气质上不同   应当承认,信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是近三十年资本市场大慢牛造就的最大产业杰作,也称得上是最大的正面贡献。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高科技的形象代言人,凡谈论高科技,必然闪现出互联网的符号。但是,互联网今日所塑造的高科技形象与人类历史上——包括并不遥远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科技形象,却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气质上。   (移动)互联网浪潮更加偏向于消费性,更偏向娱乐性,更加具有媒体性,更加追求明星效应。而在信息技术-互联网起来之前,甚至在信息技术的焦点还没有聚焦到互联网公司群体时,那时的科技行业讲究的是整体性、系统性,即科技产业是上下互联的一个巨型系统,任何突变都会受到这个系统的规制、约束。当然,“单点突破”会促动系统跟着适应,从而倒逼系统其他部分相应寻找突破,进而带动系统自身进化,最后表现为系统的整体进步。但这种进化总体上是“一点一点”推动的(incremental),创新人员对于技术突破会有一个理性的预期,因为它不可能摆脱系统母体独自狂飙突进。从十九世纪后半期铁路、电力革命到二十世纪中叶核能、太空技术取得突破,都是这个逻辑。   所以说,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及其背后的风险投资的哲学逻辑与人类科技发展史的经验截然不同,它追求的就是指数式的增长。风投界投资标准的一个形象比喻是:风投宁愿投预期三年成长100倍(只是某种经营指标而非利润增长100倍)但成功率只有25%的项目,也不会投预期三年成长3倍(假设这3倍是最实在的净利润指标)且成功率有80%的项目。但是,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系统复杂性是很难摆脱的,尤其是物质系统的复杂性,越复杂的系统,各种约束就越多。因此,要实现后一种投资思维要求的爆炸性增长,就必须摆脱两点束缚:其一,尽可能地摆脱物质,因为现代社会的物质世界通常受制于某种系统,很少有系统能承受内部某个点一下子增长几百倍所带来的冲击,能增长几百倍的只能是某种纯信息的东西;其二,摆脱净利润的要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