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社交产品的变现之路
论文类别:计算机 - 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10/24 13:00:00
论文作者:未知
(讯)最近,先是微博与阿里旅行合作,通过挖掘垂直领域内容探索新的商业
化模式,后有陌陌推出官方号,传言拟通过向企业收取营销费用,扩大其营收
来源。社交产品在营收上乐此不疲的 “折腾”是为哪般?其实很简单,社交产
品是个神奇的存在,其一旦获取稳定的用户数量就有建立平台的可能性,能在
平台上嫁接各种商业模式,这一点吸引不少创业者纷纷进场。但另一方面,社
交产品离钱最远,其不像电商、游戏、在线旅行、O2O这些领域是交易导向
的,社交产品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寻求与用户体验的平衡,于是也没
没让创业者望而却步。所以,不断探索新的商业化模式就成为社交产品发展的
重中之重,而变现成功的社交产品就更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了,这篇文章就是
想聊聊社交产品的变现之路。
2004-2010:增值服务/游戏唱主角
2004-2005年,先后诞生了Facebook和Qzone这两款现象级产品,虽然之前
中美也有不少成功的社交产品,例如Friendster、ChinaRen,以及各种形式的
BBS站点,但不管是产品形态还是用户规模都尚在初级,也并没有成熟的商业
模式。而在2004年-2010年期间,随着社交网络的概念深入人心,社交产品在
用户规模和产品形态上渐趋成熟,从而也开始了商业化的探索,这其中增值服
务和游戏是变现主角。
其实细想,增值服务和游戏成为社交产品最早的稳定的盈利模式有其必然。
社交产品早期仍是个新鲜玩意,其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线上化,用户少不了互
相攀比、装点门面的需求,尤其在东亚这种受ACGN文化严重的地区,于是虚拟
形象等会员类的增值服务应运而生,腾讯通过对韩国市场的学习立刻就解决了
QQ迟迟无法盈利的历史难题,直到今天,QQ会员每年仍为腾讯带来数十亿的营
收。
至于网络游戏,不管是端游、页游、手游,社交网络天生有两大优势:账户
体系、分发渠道。于是即使社交网络厂商本身游戏的研发能力薄弱,只要有足
够的用户粘性和规模,也能凭借与游戏厂商合作赚的盆满钵满。端游时代,腾
讯借此超越盛大,直到今天游戏仍是腾讯的现金牛;页游时代,Facebook初步
找到了商业化的路径,并扶持起了Zynga、King这样的游戏厂商;手游时代,
腾讯再次通过微信一扫之前页手游过度时期神仙道、我叫MT等带来的腾讯游戏
危机。
2011-2014 :社交广告时代
其实,从有社交网络开始就有社交广告,但是直到近3、4年,社交广告才真
正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Facebook通过信息流广
告实现了移动化转型。之所说,这几年才是真正的社交广告开启的时代,我认
为有几个原因。
1、社交网络成为主流
移动互联网可谓是社交巨头产生的催化剂,不仅使得Facebook、QQ这种传统
PC端的社交产品在移动端再创生机,更是催生了微信、Instagram、Snapchat
这样的纯移动产品。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触网用户强所未有增加,人口红利带
来的网络效应爆发,上亿用户的社交产品已经不下10个,而海量的用户是社交
广告发酵的基础。而不仅在用户规模上,在用户使用时长上,社交网络也远高
于视频媒体、搜索引擎、网络门户,你想想你每天刷微信的时间就知道了,这
是社交广告发酵的另一个基础。
2、社交大数据的成熟
最早的社交产品也有广告,但基本上都是生硬的Banner广告,这不仅伤害了
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广告的效果差强人意,转化率极低,后来虽然厂商针对
其产品受众针对性地在相应的社交产品上投广告,但这种用户画面的描述仍然
是粗浅的,直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根据一个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一系列的
社交行为、帐号登录其他产品的行为等综合分析,现在的社交产品在广告已经
能做到足够的精细化,这大大提高了转化率,而信息流广告这种形式更是解决
了长久以来的用户体验问题,真正做到了广告即内容。这是大数据的魅力所
在。目前,包括Facebook、微博都通过信息流广告实现了稳定的规模化收入。
3、广告主的认可及重视
即使平台具备海量的用户和极高的转化率,但广告主不认也没辙。而包括
Facebook、微博在内的社交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广告主怀疑-尝试-疯狂的过程。
到目前,世界500强中的面向个人的消费类型公司都在Facebook上投广告,甚
至部分公司已经彻底砍掉了传统的电视、纸媒广告,而据说微信朋友圈的广告
甚至只能排队。广告主对社交网络广告的重视,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