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大战”―科学理念争论
“科学大战”―科学理念争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大战的一些研究,进而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上对科学大战的双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说明了两者的差异,同时也阐明了科学和人文之间思维的相互交融性、方法相互补充、精神相互渗透等。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cientific wars some research, then to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humanisms object of study,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research technique has carried on certain analysis and the judgment to scientific wars both sides. Explained boths difference, simultaneously also had expounded between the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the thought blends the nature, the method to supplement mutually, the spirit seeps and so on mutually.
关键词:科学大战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Key words: Science War Scientism Humanism
作者简介:霍?菁(1984.2),男,河北遵化,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近代科技发展史)
科学历来是人们赞誉倍加的对象。由科学所推动的技术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很自然地,人们对科学渐渐地产生了崇敬甚至崇派之情,习惯于用“科学的”一词作为判别一切是非的标准,说某事物是“科学的”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有效的、有价值的等等,很少有人敢于对科学产生过怀疑。然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在英、美、法等国)的人文学者中渐渐地涌现出一股新颖的文化思潮,他们把怀疑与批判的目光投向了这一历来被认为是无可指责的领域。这一文化思潮后来被通称为后现代主义,它包括科学知识社会学、后现代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科技伦理学等多个学派。后现代主义试图从不同侧面对科学进行“研究”,指出西方现代科学与政治意识形态、商业利益集团、欧洲中心主义等有诸多联系。科学家们显然被激怒了,为澄清耳目、为恢复科学与理性的坚定信念,他们开始搜罗证据,寻找机会准备给予科学的文化研究者有力的回击。
一.世纪之交的科学大战
20世纪的最后10年,被认为是西方学术界“科学大战”的十年。1992年,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和英国生物学家沃尔坡特(Lewis Wolpert)对社会建构??等论点提出了批评。 1994年英国媒体对沃尔坡特与柯林斯(Harry Collins)的辩论进行了报道,美国传媒则报道了全美学者协会的会议,使这场关于科学本质的学术争论在大西洋两岸几乎同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年,格罗斯(Paul Gross)和莱维特(Norman Levitt)出版了《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与科学的争论》,向科学论研究者提交了正式宣战书。作为回应,《社会文本》(Social Text)于1996年精心准备了一个“科学大战”专辑,并且导致了著名的“索卡尔事件”。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也没有能识别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的“联系”,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 从科学大战战事全面展开的情况来看,索卡尔本人在他那场“恶作剧”中以嘲弄后现代人文学者对物理学的无知作为开端,他主要反对的是他所谓的相对主义哲学,以及他所理解中的社会建构论,但战争一旦全面爆发,对立的双方所涉及的冲突就远远不止索卡尔最初的关注了。在以后的几年中,争论双方进行了充满火药味的论战。学术研究似乎变得无关紧要,双方也都缺乏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并且草率地将其论战文章发表在报纸和通俗刊物上,从而演变成了一场科学与人文的公开论战,一场公开表演的“聋子对话”。这场论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到了国内学术界。
进入21世纪,要求超越科学大战,展开严肃对话的论著越来越多。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