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洲邻国语言烦恼
亚洲邻国语言烦恼
广州亚运会上,因为亚洲人口音较重,英文发音普遍不标准,东道主为运动员和技术官员提供的口译服务其实比奥运会难度还要大。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广州亚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提供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阿拉伯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尼语、越南语9种语言与汉语之间的口译服务,但仍有许多不算小的语种,主力、方没能提供翻译。
从亚运会这面镜子,可看出由于语种太多太杂,亚洲人民之间的交流很不顺畅。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内部,由于缺乏真正通用的语言,各个族群之间也是鸡同鸭讲,甚至为了各自的语言权利而闹别扭。在中国周边,除日韩朝蒙等单一民族国家外,多数国家处于文明断裂带上,其“书同文”工作(确立国语或官方语言)直到独立后才真正展开,而且各国步调不一,成果参差,其中一些受外界影响颇深的国家,其国内的语言文字变迁更是一波三折。
英语并不是南亚通用语言
许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南亚人经历了英国人上百年的殖民统治,都应该会说英语才是。的确,英国人从1757年普拉西战役开始,逐步建立了对英属印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统治,并间接控制了尼泊尔和不丹,但在这些地区,英语从来不是主流,到今天英语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不丹5国成为官方语言,但能熟练应用的也只是少部分人。
英语之外,印地语也是印度官方语言,它与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同宗同源,只是写法和修辞上不一样。印地语在印度北方被广泛使用,其之所以没能成为国语,与南印度诸邦的抵制有关。这种抵制的结果,是原本只是作为过渡之用的英语从此在印度扎下根来。实际上,印度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种方言播音,这些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达罗毗图语系、南亚语系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很难一一纳入有关邦的官方语言。
比印度国大党力推的印地语出师更为不利的是,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僧伽罗人的语言,由于遭北部泰米尔人不惜以加入“猛虎”组织与科伦坡干仗的抵制,只好将泰米尔语增补为官方语言。而在不丹,由于不丹族的宗卡语当道,南部占总??口逾1/3的尼泊尔族日益离心。孟加拉国的民族成分相对单一,记载大文豪泰戈尔诸多诗篇的孟加拉语获选国语顺理成章。
上述国家大都以英语作为对外交往的语言,对内仍使用主体民族的语言。巴基斯坦是个罕见的例外。该国主体民族使用当地的旁遮普语,而发源于印度南部德干高原的乌尔都语在巴国的母语使用者只占人口的8%左右,但由于这些人多为文化较高、被称作“莫哈吉尔”的印度穆斯林移民及其后代(前总统穆沙拉夫就是典型,其在任期间格外重视乌尔都语的海外推广),再加上有约40%的巴国民将乌尔都语作为第二语言,这一外来语才得以成为国语。
在南亚,官方语言不采用英语的只有尼泊尔和马尔代夫,其替代品分别是尼泊尔语和迪维希语。但英语是否被列入官方语言,并非一国英语普及程度的关键。旅游立国、相对富裕的马尔代夫在教育和对外交往中广泛使用英语,而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大部分南亚人,用的还是各自的母语。这些母语有200种之多,使用最广的印地一乌尔都语也仅覆盖南亚人口的1/3。
正因为英语不是南亚全民通用的语言,南亚运动员的英语通常都磕磕巴巴,口音很重,所以当他们来到亚运赛场,发现主办方给他们配备的都是美式英语翻译时,难免要耸耸肩了。
中亚国家的语言文字变迁
哈萨克斯坦文化部长穆赫塔尔?穆罕默德近日透露,该国打算放弃源自俄语的西里尔字母,而采用世界通行的拉丁字母。该部长还称‘字母没有民族性”。但谁都知道,对于曾是欧亚博弈主战场的中亚国家来说,一部语言文字变迁史,就是其意识形态和外交立场变迁史。
随着沙俄帝国于1917年3月被推翻,前帝国版图中的高加索人和中亚人开始要求修改乃至废止在他们看来同样不合时宜的阿拉伯字母,而使用看起来更加现代的拉丁字母。高加索革命运动的领袖、后来的苏联最高苏维埃领导人米高扬在1925年宣布:“向拉丁字母过渡……将拆毁横亘在欧洲人和穆斯林之间的文化墙垣。”通过在阿塞拜疆试点,从高加索到克里米亚,从哈萨克斯坦到西伯利亚,整个苏联的欧亚板块都在强制推行拉丁字母,以孤立传统上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统治阶级和宗教势力,同时与西方的工人阶级进行联合。这一风潮不仅推动了土耳其语的拉丁化,甚至连当时的苏联人民教育委员会也在筹划俄语的拉丁化。
但是,斯大林在1930年代晚期抛弃了“世界革命”的想法,字母拉丁化的潮流随之消退。实际上,中亚国家1936年开始向西里尔字母过渡,到1940年过渡大体完成,一个个拼写上酷似俄语但用法完全不同(中亚国家语言多属于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文字系统诞生了!
半个世纪后,历史再次发生了大拐弯。中亚新独立国家对于苏联大一统的憎恨,波及作为国家统一象征和科学工具的西里尔字母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