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带使用制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玉带使用制度

唐代玉带使用制度   摘 要:玉带在唐代才正式出现于职官的冠服制度中,文献中多有关于当时朝廷对玉带使用制度规定及其具体使用的记载,而考古所获的实物标本则更可以和文献材料互为印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着手,对唐代玉带的使用制度及其具体使用情况作以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唐代;玉带;使用制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59-03      玉带,即饰玉的腰带。作为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带在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中具有等级、礼仪功能。自唐代至明代,都对其有严格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数不同来表示官员品级的高低。从出土及传世的玉带来看,一条完整的玉带应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系玉所用的革或丝绸制成的带,古称?;二是结扎在玉带一端或两端、形如圭状的尾;三是佩带所用的带扣;四是镶订在带身中间位置的片状牌饰,古称?。从唐代开始玉带的使用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   一、文献中关于唐代玉带使用制度的记载   《新唐书》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者,?垂头以下,名曰尾,取顺下之义。一品、二品?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亲王及三品、二王後,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绫,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石。”[1]《唐会要》记:“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石。”[2]这里都只提到三品以上官员袍服可以饰玉,并未规定将玉用于带上。贞观年间带制没有变化,故高祖、太宗两朝,金?带最为高级,以玉为?在制度中尚不得见。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长孙无忌等奏,“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石带?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3]这里对各品级官员佩用何种材质的?以及用?数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是玉?最早见于唐代冠服制度,此后,玉?才正式出现于我国古代职官正式的冠服体系中。上元元年(674)又制:“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庶人并铜铁带。”[4]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5]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敕:“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十三?。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五品服浅绯,金带十?。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九?。庶人服黄铜铁带,七?。”[6]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令常参官复衣绫袍,金玉带”。[7]据《新唐书》载,“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8]《唐六典》记,“常参官(谓五品以上职事官、八品已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供奉官(谓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黄门、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左右补阙、拾遣,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9]供奉官是泛指侍从皇帝左右的近臣,是供职场所在宫廷之内的官,“是否为供奉官主要决定于其供职场所是否在内廷而不是品秩的高低”[10]。很显然,除了三品以上官员可佩金玉带以外,这个由品秩高低悬殊的职官因为日参皇帝而客观上成为的“常参官”,亦能佩用金玉带。   由以上关于有唐一代玉带佩用制度的文献梳理可知,自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开始,玉带才正式出现于唐代职官正式的冠服体系中。且关于?数只有唐高宗显庆元年及唐肃宗上元元年有明确规定――“金玉带十三?”,而关于玉?上纹饰的使用不见提及。其余都只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以玉饰带,但并没有关于?数、纹饰等方面的详细记载。   二、唐代玉带的具体使用情况   玉带在唐代作为级别很高的朝廷用玉出现,除了其自身被规定的等级、礼仪功能外,关于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其他具体使用情况,从历史记载中亦可窥得一斑。综合文献记载来分类,唐代玉带的功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   1.职官冠服之用   这是玉带最初、最基本的功用,上文已经述及。   2.皇帝赏赐官员之用   李靖五代孙李彦芳家藏“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胯”[11]。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易置镇、魏守臣,元卿诣宰相深陈利害,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