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性化学中毒的诊断及处理(白莹)
职业性化学中毒诊断及处理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白 莹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职业中毒的诊断鉴定 三、常见化学物中毒的处理 一、基本概念 1、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稳态破坏和代谢、机能、结构的损伤,是机体通过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生命过程。 疾病可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症状——疾病所引起的患病动物主观感觉异常。 体征——是医生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社会行为异常——是患者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发生异常。 2、职业性中毒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职业性急性中毒——短时间(数秒至数周)内一次或反复接触毒物所引起的职业性中毒。 职业性慢性中毒——长期时间(数月以上)反复接触毒物所引起的职业性中毒。 近三年我省职业中毒确诊病例汇总表 (资料来源于职业病网络报告) 3、职业性化学毒物来源和存在形式 (1)原料—— 如:蓄电池用的铅,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 (2)中间体——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 (3)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 (4)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 (5)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6)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 存在形态 (1)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 (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凡沸点低、蒸气压力大的物质都易形成蒸气。对液态物质进行加热、搅拌、喷雾及超声处理时可产生蒸汽,如以苯稀释喷漆时可产生苯蒸气。 (3)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粒径大小多在0.1~10μm。 (4)烟——为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某些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或氧化而形成烟。 (5)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由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形成,如电镀时的铬酸雾。 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及雾统称为气溶胶。 4、毒物进入人体途径 (1)呼吸道 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气体、蒸气及气溶胶形式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人体肺泡总面积大(70m2),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接触时间长),血流丰富而肺泡壁薄(仅有两层细胞厚约10μ),极有利于毒物吸收。而且肺泡上皮与身体其它生物膜不同,它对脂溶性分子、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 影响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1)接触毒物的量——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越高,则进入体内的速度越快,进入的量也越大。 2)毒物的水溶性——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到达肺泡。水溶性较差的毒物在上呼吸道难以吸收,而在深部呼吸道肺泡能吸收一部分(如氮氧化物、光气COCl2)。 (2)皮肤 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体内。 经皮肤吸收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循环; 另一种通过汗腺导管,或通过毛囊与皮脂腺,绕过表皮屏障而到达真皮。汗腺与毛囊分布广泛,但总截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0.1%到1.0%左右,实际意义不大。 毒物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后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 (3)消化道 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进入消化道的毒物主要在小肠吸收,经门脉肝脏再入大循环,有的毒物如氰化物,在口腔内即可经粘膜吸收。 5、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毒物的特性 化学结构——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关系,目前已获得一些规律。在同一类有机化合物中,不饱和化合物的毒性大于饱和化合物。有人认为最外层电子不饱和程度愈大,毒性愈强;电子稳定性愈低的元素,毒性亦愈强。因此,改变化学结构可引起毒作用的变化。 理化特性——与毒性作用关系较密切者有分子量、比重、熔点、沸点、蒸气压、溶解性等。挥发性大的毒物吸入中毒的危险性大,分散度高的毒物其化学活性大。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溶解度有密切关系,砒霜(As2O3)与雌黄(As2S3)相比,前者的溶解度大,毒性也大。 (2)剂量、浓度、接触时间 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 的时间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