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4 《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 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 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唐诗谈起,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 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3. 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 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二)研读赏析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 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 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 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3.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三)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