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课件(共32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 《马说》课件(共32张)

而 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表转折,可是 表承接 表承接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何陋之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代词,千里马 音节助词,调节音节,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往,到--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 但是、却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 大概、恐怕”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执策而临之 马鞭,名词 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伯乐的什么作用?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讨论探究 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本文的思路 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讨论: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借马说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读出情感:体会 情感和写法 请勾画出表达韩愈情感的语句? 请试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情感? 品读赏析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借伯乐相马故事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伯乐 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让我们再次在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 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 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C. 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写成一篇小短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     比一比: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走马上任?? 走马看花? 蛛丝马迹?? 指鹿为马 招兵买马 五马分尸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驷马难追 人仰马翻 兵强马壮?? 青梅竹马 千军万马 汗马功劳 伯乐相马 马说 韩 愈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倡导者、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你了解韩愈吗?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