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能量转换细胞器—ATP *半自主性细胞器—DNA 对线粒体认识过程: 1857年 Kollicker 首次观察:昆虫横纹肌 1888年 Kollicker 首次分离 1890年 Petzius 命名:肌粒(sarcosome) 1890年 Altman 命名:细胞质活粒(bioblast) 1897年 Benda 命名:线粒体(mitochondrion) 目录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与分布 第二节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的定位 第四节 线粒体的功能与氧化磷酸化 第五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六节 线粒体的发生 重点: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能量转换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二节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基本结构: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囊 包括: 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内膜、 膜间隙、 线粒体基质 一、线粒体外膜 厚约6nm 膜上有小孔 孔蛋白(porin) 通透性高 通过分子 允许分子量5000以下的小分子通过, ATP、NAD(分子量小于1000)均可通过 头部(F1或F1因子) 基粒—— 柄部 基部(F0因子) F1—柄—F0 总称 呼吸集合体 ATP合成酶 ATP酶复合物 (1)头部(F1) *具有ATP酶活性 分子组成:3α、3β、γδε九条肽链 ATP酶活性可被寡酶素抑制 F1抑制蛋白,抑制ATP酶水解ATP (2)柄部:连接作用,无酶活性 使F1对寡酶素敏感—寡酶素敏感授予蛋白 (简称OSCP) (3)膜部(膜部、F0) : F0因子,多条多肽链。 F0因子的功能和传递质子有关,是质子载体,可专一性地传递质子。 三、外室(膜间隙) 内外膜之间——6-8nm 膜间隙与嵴内隙相通 内外膜接触处无膜间隙——蛋白质运输通道 含大量与氧化磷酸化有关的酶、底物 四、内室(线粒体基质) 蛋白质 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丙酮酸氧化 有形成分 丝状物质:环状DNA、RNA 核糖体:酵母—70S;哺乳动物—55S 致密颗粒状物质:Ca2+——磷酸钙沉淀—储存Ca2+ 脂类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与酶的定位 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中各种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差速离心——完整线粒体 密度梯度离心——线粒体亚组分 低渗处理——吸水膨胀—分离外膜 去垢剂 外膜 *毛地黄苷—— 内膜和基质 (线粒体质体) *Lubrol——内膜与基质分开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各种酶):含量:65%-70% 包括可溶性蛋白、不可溶性蛋白 脂类(磷脂等):含量:25%~30% 核酸:DNA、RNA 内膜 蛋白质:脂类=4:1 外膜 蛋白质:脂类=1:1 三、线粒体中各种酶的定位 线粒体中约含120多种酶。主要为: 氧化还原酶:37% 合成酶:10% 水解酶:9% 内膜: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 基质: 柠檬酸循环酶类 脂肪酸氧化酶类 蛋白质合成酶类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各大组成部分有标志酶: 外膜: 单胺氧化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内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 苹果酸还原酶 起始凋亡的主开关 内膜: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mtPTP) 膜间隙:死亡促进因子 细胞色素c 凋亡诱导因子(AIF) 切冬酶(caspase) 本节主要内容: 生物氧化的分区与定位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ATP的合成与穿膜机制 线粒体与疾病 (一)氧化磷酸化的过程(或分区) 蛋白、糖、脂 丙酮酸 三羧酸循环 NADH 呼吸链 第一阶段(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基质中) 第三阶段(内膜 :提供一对电子和一个H+) 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分别进行 ——2,4--二硝基苯酚——解偶联剂 实验证据:线粒体内膜重组实验——“亚线粒体小泡” 完整: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