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与“合”.docVIP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与“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与“合”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与“合”   【关键词】摄影记者 文字记者新闻图片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会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以及近来担任文字记者的一些采访经历,深深地体会到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既不能机械地“合作”,也不能盲目地“单干”。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这种“分”与“合”的关系如果拿捏得当,会充分发挥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一图胜千言”的良好传播效果。      1、一次抗洪采访的前后对比   2003年7月3日凌晨,淮河中游著名的王家坝闸近12年来首次开闸泄洪。当天下午,我和一名文字记者便赶到现场,虽拍了一些洪水滔滔的图片,但由于没有深入现场,没有抓住因泄洪而搬迁灾民的真实生活,使图片不生动、没有画面冲击力。而文字记者则通过对泄洪现场的观察,加上间接的采访,写出了较为生动的现场新闻。   7月5日以后在淮河下游抗洪的采访中,由于文字记者需要面上整体的情况,大量的时间在“淮委”抓新闻。因此,笔者就此机会弥补没有到现场的遗憾,冒着大雨直奔五河县的一段泄洪现场,拍到了老大爷在挥锤建庵棚、惊魂未定的小朋友讲述半夜淌水撤离、乡亲们划着小船从淹没的房屋附近通过等鲜活的图片。7月6日,颍上县唐垛湖准备爆破泄洪之前,笔者没有吃午饭,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与农民们一起撤离,抓拍到不少乡亲们在撤离中扶老携幼的场景,其中一张乡亲们推着架子车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撤离的图片挂上新闻图片网后,被约20多家新闻媒体在显要位置使用,仅此一次拍摄的图片在新闻网站被下载50多张次,以后不少杂志和报纸陆续向本人约这方面的图片。   这次采访,笔者作为摄影记者配合文字记者工作,开始没有深入到抗洪第一线拍摄,报道效果不佳;后来有所弥补,赶到现场,就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因此深有感触。记得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他本人就曾冒着极大的危险拍摄了《中弹了》《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战》等传世佳作。      2、几??成功的形象表现   2002年初,得知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名8岁的小孩子患上了艾滋病,1月8日,我们报纸在头版头条稿件《八岁的男孩患上了艾滋病》刊发后却没有产生多大影响。1月13日,文字记者要求与摄影记者合作采访,当晚我们赶到医院。   第一次看到艾滋病小孩时,给我一种深深震撼,我专注地拍下艾滋病患儿干瘦的小胳膊和无助的眼神,回来后在笔者所在的《江淮晨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连发7个头版头条,并且还组织了一个图片专版,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引起了更多的警醒和关注,各方面纷纷为无辜的艾滋病患儿提供帮助。几年后有熟识的读者见到面还说:忘不了艾滋孩子那双无助的眼神。   此后,这组表现艾滋病患儿的图片被《扬子晚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和网站转载。2003年初,此组图片还荣获 《北京晚报》的一次摄影比赛三等奖。2003年,同一位文字记者又和笔者一道,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全椒县一位孝子背百岁老母上九华山的新闻事件,也收到不错的报道效果。   2003年7月份,安徽省巢湖市一名民工在上海崇明岛救人时英勇献身,我奉命和一名文字记者赶到了崇明岛。当救人民工王锋玲的妻子及儿女赶到事发现场时,面对滔滔江水,齐齐跪下,口中不停地呼喊着“锋玲、锋玲……”“爸爸、爸爸……”我含着眼泪拍下了悲伤的场景。事后得知,这张图片让不少读者深深地感动。   2004年6月11日,安徽省立医院要切掉一位父亲左侧二分之一的肝,为其12岁的女儿进行“活体肝移植”,这也是安徽省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一名文字记者当天晚上6时多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笔者,并征询能否用图片来表现。我意识到该手术的摄影报道价值,随即和医院宣传部联系,晚饭没吃就立即赶到医院,穿上隔离衣并经过严格地消毒后进入了手术室,一直到深夜11点半才出来。这期间拍摄了父亲鲜活的肝被取出、女儿坏死的肝被取出、父亲的肝在往女儿的体内移植以及父亲在等待苏醒等镜头。第二天,本报在一版以《慈父割肝救女》为标题在一版大处理,图片的画面是医生通过显微镜,将父亲鲜活的肝和女儿的血管对接。在后面又以整版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发了详细报道,产生了较好的报道效果。这名当初怀疑可否用图片来表现的文字记者,对采用这种方式的表现效果非常满意。   此后在6月19日父亲节的前一天,我们又拍摄了父女相见的感人情景。8月7日,换肝女孩出院,护士给小女孩送来了鲜花,全家人都高兴地前来迎接换肝女孩回家,所有这些都被笔者一一收入镜头。换肝女孩这组照片被《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安徽画报》等多家报纸杂志网站刊发。      3、未到现场与亲历现场区别大   2004年7月21日,备受人们关注的一名贪官之妻在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