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掀起“道”的面纱.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掀起“道”的面纱

掀起“道”的面纱 丁玉新 老子五千言阐释“道”,而当时的名人异乎寻常地评价“道”。函谷关令尹喜作为《老子》的第一读者说:“闻道于朝,可死于夕。”而与老子见过面的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位享誉天下的名人把得“道”的宝贵定位在胜过生命的程度,诱发了天下人强烈的探究之心。 千百年来,人们前赴后继、千辛万苦地追寻着“大道”。然而,面对老子纠结做扣而形成的一大堆乱麻,人们大有治丝益棼之感。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只求“大道”而不求“小道”。 简单地说,面对老子五千言,人们缺乏整理丝线的耐心,不是去一个字一个字地探究,而是一串字一串字地解读。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做法,与老子的期待相差甚远。 尽管“大道”是没头儿的,但乱麻总是有头儿的。我们先看一下字书对“道”的解释: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首。一达谓之道。古文道,从首、寸。”──许慎对“道”的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道路。人们行走的路。二是只有一条途径的路。段玉裁在注释中说:“道,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一达谓之道,四达谓之衢,九达谓之馗。”也就是说,道所指的路不是四通八达的,它有一个顶端。作为“引道”,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墓道。三是古文道同“导”。从较早的金文和甲骨文看,“道”与“導史官建制知行完备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之,甲骨文、在止、(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造字本义:足履平地,徒步前往。《文解字》:之,出也。、下加一横止从人。金文世字作止,从止上结绳。古有结绳之俗,以绳结纪其世系。本义:祖辈祖宗。转义:走在前面。,、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可看作为根系,。古文的“道”还写作衟。 “道”的本义当有以下几种: 【本义之一】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大广益会玉篇》:“道,徒老切。理也,路也”。《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车子两轮之间的宽度为古制八尺(衣)中之状,本从衣、从首,后人将(衣)讹作(行)。《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道,早期金文(行,四通的大路)(首,代人)(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领路。造字本义: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石鼓文将“止”改成“寸”(抓住),表示用手牵引或指示方向。篆文((首,代人)。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導……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法自然”(所谓的“道法自然”,即“道”的法则是自行产生的)。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以断定:老子所谓的“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万物本源、科学原理。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韩非子·解老》:“道,理之者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百度百科》:道,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就是道。“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老子所说的“道”是不是科学原理,要看《老子》是不是一本科学著作。我的解读结果显示,老子五千言惊世骇俗句句成为真理。老子绝学所谓绝学就是科学。“ 是” 相对一般普通平常一般普通平常 “恒”字即亙 (5)名: 第一个取义“自命之名”。《》名,自命也。——对于这个本义,我们可以持怀疑态度。因为“夕”与“口”联合起来,不仅表示征询或者宣布新生儿的名字,还可以表示在太阳西斜的时候,农夫们聚集在村口讨论问题、各抒己见。其本义当为“征询、讨论”。 第三个取义“称呼、概念”。《象形字典》:名,称呼,叫喊,说出。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该字典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口头上的称呼叫“名”。《汉语字典 书法字典》:名,称说,说出。此义古代使用。《礼记 ? 祭法》:“黄帝正名百物。”《孟子》:“名之曰幽厉。”《庄子 ? 天运》:“名公器也。” 第四个、第五个和第六个名字取义“形态、形状、形容”。 关于“名”字的取义,从历史上看,人们的争论很大。最值得证明的解释:名,形容。 《百度百科》:不可名状。名,形容。出处: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由于葛洪为东晋人(公元284~364或343),他的话不足以说明上古或中古时期有此字义。那么,上古或中古时期,“名”字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答案是:有。 简单地说,因“名”通“明”,而“明”通“盛”,又“容,盛也”(《说文解字》),所以,“名”字确实有“容纳”之义。其实,在古文中“名”与“容、盛”等字同为一源。名,甲骨文中有(口)盛装着(夕、月)之形,还有如 (吕)字之形,可以理解为把两个器皿中的东西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