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诸葛忆兵) | [] [] 【内容提要】 ?? 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在窦娥的那个时代,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窦娥被毒害到拿没有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非常普通正常的。《窦娥怨》从传统的“贞节”、“孝道”等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出发,不认同蒙古人的现实统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关键词】 窦娥;贞节;民族意识   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以富有抗争性著称,评论家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尤其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揭露社会的不公平”①,“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②,“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③。《窦娥冤》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这样一种用今人“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套解古人的阅读方式,与事实往往会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是南辕北辙。本文试图对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做一番重新的梳理,以求证于广大读者与专家同行。 ?   一、贞节、孝顺的典范——窦娥   窦娥这位弱女子不甘心现实的安排,对周围社会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到关键时刻演变为刚强与贞烈,乃至不惜一死,这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都是有目共睹的。问题的要点是:窦娥是在为什么而抗争,窦娥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的是一种怎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将窦娥描述成反封建礼教典型的传统观点是否恰当。   回到剧情本身,随着戏剧矛盾的展开,逐渐形象丰满完整起来的窦娥,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故事的悲剧性也根基于此:一位誓死捍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女子,就是被那个封建社会所吞噬所毁灭的。   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寒书生家庭,命运多舛。三岁时母亲去世;七岁时因父亲一贫如洗、流落他乡,且欠蔡婆婆的高利贷四十两银子,被卖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一直到十七岁与丈夫成亲,丈夫不久又得病而死④。到第一折剧情的开始,窦娥二十岁,守寡也已经三年了。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了许多苦难,她受家境贫寒与高利贷制度的折磨,被卖作童养媳;她受童养媳恶俗的折磨,在蔡婆婆家做了十多年的苦工;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泯灭人性的规条,年纪轻轻而守寡三年。这一切都是社会环境所施加于她的,而不是自身的行为错误所导致的。 蔡婆婆靠高利贷为生,衣食无忧。此时,只有与窦娥相依为命,她与窦娥的日常相处,就不会是通常的恶婆婆与受气小媳妇的恶劣关系,而是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尊重与客气。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窦娥在蔡婆婆家中,言行都有一定的自由度。换句话说,窦娥此时在蔡婆婆家衣食无忧,与婆婆的关系也还可以,又值二十岁青春年华,窦娥应该有一些开朗的笑容。但是,窦娥首次登场的独白结尾说:“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她所唱的第一首曲子《仙吕·点绛唇》说: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这时候的愁苦,与衣食温饱无关,而是与三岁以后所遭受的个人苦难相关,其中不乏年轻守寡的青春寂寞。接下来的曲子《油葫芦》中唱道:“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所透露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青春寂寞,是没有人性的封建性道德给窦娥带来的深深痛苦。   对自身所经历的苦难,窦娥非常敏感。在刚才的这首《油葫芦》里,窦娥甚至有这样的叹息:“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然而,窦娥此时是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平、面对自身的苦难的呢?读者能够诧异地发现:决不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决不是压迫越深反抗越重。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窦娥已经将没有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认命自甘,对环境逆来顺受。在叙述完自身的苦难之后,窦娥所唱的《天下乐》说: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这些泯灭人性的封建伦理规条,遵守或照办起来非常不容易。窦娥一方面勤勤嘱咐提醒自己“言词须应口”,一方面把一切的原因都归之于“前世里烧香不到头”,认可现实的安排。窦娥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封建社会所毒害所吞噬,反而以自身的遭遇来“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某种意义也是在毒害他人。在窦娥的那个时代,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窦娥被毒害到拿没有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