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穆青同志人品与文品
穆青同志的人品与文品
一
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
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得1990年夏天,我作为一个小记者忐忑不安地走进大记者穆青办公室采访时,没想到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还开玩笑说:“我不是作家,你们要当作家来研究我,是自讨苦吃。”但还是拿出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给我提供了不少线索和资料。
在研究撰写《穆青的生平和创作》、回族文学人物《穆青》,以及穆青的几个作品集辞条的间隙,我又利用采访到的素材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点燃了千百万心灵的人》,在《回族文学论丛》和1991年2月号《记者文学》上发表。
我当时曾带着“一个记者怎样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的问题请教他,他深情地回答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目光和笔触始终要盯在人民群众身上,要满腔热情地去反映生活、战斗在第一线人们的可歌可泣的业绩,反映他们的追求和愿望,他们高贵的精神境界。二是要有真情实感,真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经验之谈,也正是穆青的许多新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并感人至深的所在。近万字的《穆青的生平和创作》初稿拿出后,我先寄给穆青同志征求意见,没想到他很快进行了阅改,还亲笔回信说:“我看了您的稿子,只改了前半部分有关事实,其他未动。评论也抓住了重点,只是前后重复当须精心调整一下。整体看来,我觉得可用。”“本来我不是作家,要从作家角度评述我,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能写到如此程度??不容易了。”在穆老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又进行了修改,完成了这项“业余”工作。
二
1993年元月穆青同志离休后,受社内一些同仁的鼓励和一些新闻单位的邀请,我又相继采写了6000字的通讯《踏遍青山人未老――访卸任后的穆青》和4000字的通讯《“赤子深情终未改”――记穆青》。记得我在《踏遍青山人未老》中开篇写道:“穆青,中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他驰骋新闻沙场五十余载,如椽的巨笔写下了一篇篇惊世之作,启迪了千百万人的心灵,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他审稿时都用红笔在下面划了一杠,认真说评价太高,不同意这样的提法。
1994年6月,穆青同志到宁夏采访,我全程陪同。他那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老百姓的诚挚的感情,使我深受教育。当时,他已是73岁的老人了,还登高爬下、奔跑追逐着拍照。在黄河青铜峡岸边陡峭的山坡上,他爬上一米多高的西夏砖塔的塔基,攀到河边铁护栏上拍照,真让人为他捏把汗。走到哪里都要深入到老百姓的家中了解情况。在全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地区,他到同心县纪家乡旱天岭村贫困农民家访贫问苦,一家家地揭锅捏地检查口粮,愁眉不展地探看水窖里的存水,双手抚摸着农家孩子污垢厚重的赤脚,老泪横流地哽咽着说:“解放都几十年了,我们的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我们有愧啊!”结果每到一地,他都不是首先采访,而是认真地先跟当地的干部探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策,或者坐在农民的土炕上倾听老百姓的愿望和意见,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
1996年,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在北京联合主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提出新闻界要向穆青同志学习的口号。我在会上宣读了七千多字的论文《试论穆青新闻作品成功的基本经验》,这篇论文被收入《穆青新闻作品研讨集》。我一直想深入研究穆青现象,多年来也一直在跟踪收集笔耕不辍的穆青同志的资料,每年都利用到总社出差的机会到穆青家中看望穆青同志,并多方面向他求教和探讨问题,从穆青同志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匪浅,但由于工作忙,顾不上坐下来认真研究整理。
穆青同志多次告诫我:作为记者一要多读书;二要坚持写作,任何时候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笔。穆青同志曾送我一幅字,内容是“爱书”两个大字,反映他退下来后有闲暇读书的喜悦心情,也嘱咐要我多读书,多汲取知识的营养。
三
我最后一次见到穆青同志是2003年3月份,听说老人患病了,我利用在总社开会的机会顺便在一个周日的晚饭后到家里看望他。当时见他虽有点消瘦,但精神不错,他自说恢复得很好,还准备天暖后到四川去采访,并遗憾地说内蒙古大草原真漂亮,好地方很多,但多年没去了,抽空还想到内蒙古拍点照片。这是他多年的愿望。我当即邀请他夏天时到内蒙古采访,他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