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与何其芳纯真友情.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臧克家与何其芳纯真友情

臧克家与何其芳的纯真友情   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红楼梦》研究学者何其芳,1912年生于四川万县;诗人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长何其芳7岁。两人终生的纯真友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臧克家与何其芳同为20世纪30年代登上文坛的青年诗人,神交已久。1932年,臧克家与何其芳先后在《现代》月刊上发表了诗作,当时何其芳的一首诗,是写爱情的,45年后,即1977年,臧克家仍然清晰地背诵出其中的句子:“但是谁的一角轻?的倩媚的裙衣,我忧郁的梦魂日夜萦系?”动情的语调映衬着优美的情思,这使何其芳惊叹不已,此系后话。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问世,何其芳步其后尘,于1936年出版了《汉园集》,翌年又出版了散文集《画梦录》。顾名思义,何其芳以细腻传神的笔触,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好梦,颇为动人。臧克家在临清中学教书时,即曾先取部分篇章作为教材,其中有一篇描写农家少女玲玲的《墓》,含蓄深沉,他诚挚地推荐给青年学生。   1944年,臧克家与何其芳第一次在重庆晤面。当时何其芳任《新华日报》副社长,又是周恩来在国统区领导文艺工作的得力助手。这次会面何其芳给臧克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情豪爽的诗人气质、诚朴干练的革命家风度,令人肃然起敬。   何其芳对臧克家的关心与体贴,往往使他深受感动。有一次,臧克家在与何其芳的聊天中,无意间提到了诸城老家生活的困难,不料何其芳记在了心里,并很快将一笔款子寄到克家老家,等老家的人告知克家时,克家方恍然大悟,而为此感动不已。时至抗战胜利的次年,即1946年,臧克家乘“拖轮”沿长江东下,至万县,特意到城里遛了一圈,心里浮起一阵温暖而怅惘的情愫:其芳哟,我今天来到了你的故乡,却看不到你的影子,多么遗憾呐!   1949年,全国解放后,一对老友又在北京重聚了,作为两位文艺战线上的挚友,在创作上互相切磋的机会更多了。只是何其芳习于固执己见,往往使克家进退两难。在1958年前后,文艺界掀起了《楚辞》讨论的热潮,最后何其芳写了篇结论性质的文章,篇幅近两万言。当时臧克家在《新华月报》负责文艺稿件的编选???打算转载何其芳此文,但又嫌其过长,于是臧克家直言不讳地说:“我感觉第一节太长了点,再则与论点结合得也不够紧密,能否压缩一些呢?”何其芳笑了笑说:“克家呀,你知道,我写文章有自己的一套,七宝楼台,没法片段地拆下来。”何其芳笑语的背后是“固守长文”,臧克家只得无奈地说:“那根据刊物的要求,只有忍痛割爱了。”   1956年,臧克家编选了一部《中国新诗选》,出版前征求何其芳对编辑工作的意见,于是何其芳写了长长的一封信,内中不乏中肯的批评,有几句写道:   “我觉得你选中国新诗,不选自己的,这是不对的。不应以选家身份过分地强调自己,同样也不应因为自己选诗,把自家去掉了。这样不科学,不公允。鲁迅选小说,不也选了自己的作品吗?没有人说他。我建议你要选你自己的作品,重点放在1933―1936年,这期间,你在诗歌方面代表性较强……”   臧克家捧读此信,深深地为何其芳的严正态度所打动。待《中国新诗选》付梓时,臧克家遵照何其芳的意见,加入了自己的4首诗。   “十年浩劫”期间,两位老友天各一方,音讯杳杳。有一天,臧克家在江南向阳湖干校遇到严文井,严向他述说了一些回京探亲获得的消息,其中谈及何其芳,说某日去看望他,他很兴奋,谈兴正浓,忽然间,一面摇头,一面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原来何其芳“文革”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精神抑郁,遂患脑动脉硬化症、植物神经紊乱,时而发生意识障碍。   臧克家听了严文井的介绍,心里焦虑难过,寻思:其芳本是一位很强健的同志啊,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   1972年秋,臧克家从干校回到北京。下车伊始,臧克家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望何其芳。挚友见面,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放开,而两张嘴几乎同时发出同样的声音:“不错,不错!”其时,何其芳戏谑地问臧克家:“你挨了多少次批斗?”臧说:“大约三四十次吧。”何其芳接着说:“我比你至少要多5倍呢。”两人顿时哄然大笑。   之后,何其芳供职的文学研究所离臧克家的住处很近,彼此拜望的机会便多了起来。   有一个冬天的午后,何其芳来到臧克家寓所,穿着棉大衣,拄着手杖,风尘仆仆,但兴致很高,臧克家连忙帮他脱掉大衣,坐下品茶。一边聊着天,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话题陡转,转到当前关于《红楼梦》的辩论问题上,臧克家直截了当地说:“最近我看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你的宏论,觉得你的说法亦似乎欠妥吧?”   意外的是,一向拘泥己见的何其芳,这次却异常平静而和谐,他谦诚地说:“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哪能不受到‘人性论’的一些影响呢?”原来,当时学术文艺界对于“人性论”讳莫如深,而何其芳文中的论点里面,恰恰渗透了“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