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报道新中国“活化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报道新中国“活化石”

西方报道新中国的“活化石”      “50年前,我不敢想象我会像今天这样成为这样重要活动的演讲者。当时,能有机会参加北京的一些招待会,采访到一些重要人物,我就很满足了。”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外国人不久前在新华社与路透社合作50周年庆祝活动的致辞中这样说。   他不仅开启了新华社与路透社合作关系,而且还是第一位常驻新中国的西方记者,他一直用着周恩来总理为他起的中国名字,他的报道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来源。此外,他还走遍了除朝鲜以外的所有亚洲国家,报道过越南战争等五六十年代发生在亚洲的重大事件。他就是路透社首位驻华记者漆德卫(David Chipp)。   尽管已届耄耋之年,漆德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仍不失大记者的风范,思维敏捷,语言风趣,5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向周总理讨签证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世界都对这个东方大国充满好奇。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西方记者包括大批美国的中国通,拥在微笑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周围请求签证。   当时,漆德卫是路透社驻泰国记者。之前他已在巴基斯坦、缅甸等亚洲国家常驻过。“我想写出精彩的报道,我问自己为什么不去中国呢?西方对当时的中国一无所知。中国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吸引着我。”   “我第一次遇见周恩来,是他从日内瓦回国途经曼谷会见缅甸总理吴努的时候。我在采访的间隙向周恩来发问,是否可以给我去中国的签证,他笑了,说,‘我们将研究一下’。”   1955年采访万隆会议的漆德卫又专门找到周恩来索要签证。正是在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1956年3月,漆德卫如愿以偿来到北京。   漆德卫到北京不久,在北京饭店采访一场招待会时,再次碰到周恩来。周恩来问他,适应中国吗?生活工作如何?当得知他还没有中文名字时,周恩来马上在一张纸上写下了“漆德卫”三个字。直到今天,漆德卫的名片上还印着这三个字,他幽默地说自己是“刷着油漆的道德卫士”。   漆德卫说,在他长期的记者生涯中,在遇到的众多世界领导人和政治家中,他认为周恩来是唯一喜欢记者并愿与记者聊天的人。   “在???不清的宴会和招待会上,通常是周恩来走到一群记者可能聚集的地方,并与他们交谈。我和周恩来有一种非正式的默契:如果他说英语,那是关于不重要的事情,不录音。如果我对他说:‘总理先生,我可以问一个问题,用录音机录下来吗?’这时周恩来或者微笑着举起酒杯说‘干杯’,或者把他的翻译叫来,自己用中文回答问题。” 漆德卫还夸周恩来的英语说得好。      踩了毛主席的脚      “幸运”二字是漆德卫回忆自己在中国两年半时间(1956年3月―1958年9月)的工作经历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其间,漆德卫采访了很多中国国家领导人。   有一次,漆德卫到中南海采访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的一个签约仪式,仪式结束后,他在中南海溜达,走到一个院落时,差一点撞到了一位高级领导人,令他十分尴尬。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就在我迅速后退,想要躲闪的时候,我感觉踩到一个人的脚。”漆德卫说。当他转身要道歉时,却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毛泽东。“我手足无措,毛泽东却开怀大笑起来。”   漆德卫回忆,他当时采访中国官员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机场。“当时,外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整个中国政府的人都会去机场迎接。而我也会在这个时候到机场去,寻找我需要采访的人。”   他说,当时的安保不太严格,对记者的防范也很少,每次去都能有收所获,“而这些在现在的记者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在一些活动场合见到领导人外,漆德卫还可以通过外交部预约采访,据他回忆,他曾给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陈毅等做过专访,对周恩来的专访则不下三次。      “中国不审查我写的新闻”      准确地说,漆德卫是第一位常驻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国记者。在他之前,已有苏联、民主德国等国的记者在中国工作。“那时侯,我走在大街上,经常有小孩子叫我苏联叔叔,而我总是要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告诉他们,我是英国人。” 漆德卫说。   漆德卫刚到北京时,只有一个行李箱,一台打字机,几张歌剧唱片。他在新侨饭店的居室,既是休息间,也是办公室。“我有一个中文翻译,他每天把报纸上的新闻翻译好给我,我根据这些线索,给一些外国驻华使馆或中国政府部门打电话,有时候也参加一些展览、招待会等活动。”   漆德卫说,尽管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他都要关注,但写得最多的还是政治类的新闻。   漆德卫在华工作期间,恰逢中国政治生活风起云涌。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漆德卫写过《第一百零一朵花》;中共八大召开时,漆德卫用急电形式把毛主席的讲话和会议决议发回伦敦,中国的“反右”运动、大跃进也都写进了他的报道……   每次发稿,漆德卫都会骑上自行车,去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