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辛笛人格魅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人王辛笛人格魅力

诗人王辛笛的人格魅力   2004年1月8日晚,忽接辛笛女儿王圣思米电,告知其父亲已于上午在中山医院逝世。这突然其来的噩耗,使我惊讶,太感意外了。记得一星期前,我曾与王圣思通过电话,她说,父亲住院主要是血糖较高,目前已有好转,病情稳定,即日就可回家,你就不要来医院了。我听了很高兴,心想待他回家后再去看望。谁料他病情突然变化,竟匆匆离去,悲痛之余,后悔没到医院去探望,深深感到遗憾!   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后一次与辛笛老见面,是2003年11月巴金百岁诞辰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巴金在上海图片文献展”上。事先王圣思曾来电对我说,父亲已收到开幕式请柬,表示一定要去参加,但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是不赞成的。而他说,这是为老友庆贺生日,哪能不去呢。我得知后,24日上午,便早早在展览大厅门前等候。约莫9时左右,辛笛老坐着轮椅,由他女儿王圣思推着,徐徐进入展览大厅,我急忙上前相迎。辛笛老握着我的手,微微笑着还向我问好,说这次你又辛苦了。我回答今年已退休,不再操心了。   当我陪同辛笛老一起参观展览时,他―边看图片,一边对我说:“我与巴老相交已50多年,今天老友百岁生日图片展,我格外高兴,故一定要来祝贺。当他见展厅一侧有张桌子,上面放着一叠宣纸,他上前一看,见宣纸上印有“我对巴金说”请参观者留言。辛笛老见了,他兴致勃勃也拿起笔题了“祝老友长生不老”。现在这幅弥足珍贵的题词已收藏在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那天我与辛笛老合了影,还请他在巴金图片展“请柬”上签名,如今这已是一份珍贵的纪念,睹物思人,不觉黯然。   我与王辛笛相识较晚,但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诗人早有耳闻,听说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的好好先生。我曾多次想去拜访,总因故未成。直到1997年3月“茅盾著作版本展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他与柯灵等老作家出席了5日的开幕式,才使我有机会与这位享有盛名的“九叶”诗翁谋面。八十高龄的老人手拄拐杖,精神矍铄,他身穿蓝色披风,头上戴着一顶鸭舌头小格子呢帽,一张圆圆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一眼见他,就知道是一位非常随和的老人。因当时我负责此展的筹备工作,就陪同他们一起参观。辛笛老话语不多,但看得非常认真,并仔仔细细观看了当代文学大师的早期著作版本和一篇篇的手稿。他不时频频点头或发出嘶哑的叫好声,他那亲切、和善的神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参观结束后,我向辛笛老说,希望他今后也多多支持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他却很谦逊的说:“我没有值得你们收藏的东西,今后欢迎你来家中坐坐。”   从此,我走进了辛笛老的家。   这是一座老式公寓。进门有个过道,直通中间一大间,就是会客厅,房内没有窗,所以光线比较暗淡,在四周的墙边有一排高低书橱,书窗明净,一眼望去橱内塞得满满的,书橱左右及前面都堆积如山。顿时感觉一股浓浓书香扑面而来。客厅中间放着一张长餐桌,每每我走进他家时,总是见到辛笛和夫人徐文绮两人相敬如宾,围坐在桌边,文绮老因患骨质疏松症,脊椎多次压缩性骨折,故行动不便,而辛笛老也动过手术,但他们都没有显露出病态样子,而总是笑盈盈迎客,谈笑风生。一次我们在交谈中不知怎么谈到“文革”中,一大批文化老人受迫害,无意中竟提到徐森玉,辛笛老指着文绮说:“她就是徐森玉的女儿。”我听了一阵惊喜,很兴奋地说,徐森老我见过一面,那是1952年上半年我考取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属博物馆、图书馆),后分配在图书馆。那时我很年轻,后在工作中知道徐森玉是一位文物鉴定专家,但从来没有见过。直到“文革”开始,一次文化系统开批判会,只见台上站着有好几个人,其中就有徐森玉,那时他已年迈,站也站不住,批斗会没有结束,红卫兵就把他挟走了,台下人就窃窃私语,大概身体不行了吧,真罪过!这就是我最后见过的“国宝”级文物专家,现在还记忆犹新。徐老听了轻轻说了一句:“难得你还见上我父亲最后一面。”这时辛笛老手中拿着一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重印的《手掌集》相赠,我见他在书上签了名,准备盖章时,他说你与我们有缘,钤一枚我们俩合用的印章,一般我赠多年老友的书才盖此印(印文为:辛笛 文绮同启)。没想到他们对一个晚辈竟如此厚爱。当时,我难以表达心中感激之情,只能双手合拜,连连叩谢。至今我还念念不忘当时情景。   以后我每次去辛笛老家,大多是向他报告我又访问了哪些人,征集了哪些手稿。当听到他熟悉的老朋友,他会问,他们身体好吗?现在老了,已很难见上一面了。有时他会很客气地说,请萧先生在馆里找找他的旧作。而我总是对他讲,你是长辈,可直呼我的名字,你这样称呼实在不敢当。似乎我对他说的,他老是没有听进去,仍照样称呼“萧先生”,我也只能受之有愧了!   有人问我,你一直去辛笛老家已有好几年了,他有否表示要向上图捐赠一些东西。我没有回答,―笑了之。因我去他家见到就是二位老人,听说他与小女儿王圣思住在一起,她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教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