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的语义偏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味”的语义偏移

“有味”的语义偏移-汉语言文学 “有味”的语义偏移 张阳阳 摘 要:近年来,中性词语成为语法界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根据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理论,分析“有味”这一中性的名词性短语发生语义偏移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有味 语义偏移 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 一、中性词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当前,中性词的语义偏移得到了广泛研究,在语法学上,这部分研究来源于1983年吕叔湘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中性词与褒贬义》一文。学者们发现这一理论可以解决许多语法问题,纷纷展开研究。邹韶华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偏移的理论,即语频效应和语义联想,为解决语义偏移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张家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俄语方面的,在中俄语法教学上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东西。本文主要讨论“有味”这一名词性短语在语言运用上是否发生了语义偏移,如果发生了语义偏移,是偏向了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了呢? 二、辞书中对“味”及“味道”的解释 “有味”即“有味道”,是由“有”加上“味道”组成的名词性短语。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味”的解释为:“①气味;滋味。引申指菜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②意味;趣味:语言无味。③辨味。《列子·天瑞》:有味味者。引申为研究体会。如:体味。④量词,中药配方,药物一种叫一味。”“味道即体会义理、常景。《赞四君诗·严君平》:味道综微言,端蓍演妙说。”[1]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字典》中显示,“《说文解字》:味,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碱火苦土甘。《礼王制》:五味异和。”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对“味”的解释是:“①舌头尝东西得到的感觉。如:甜味、苦味、辣味。②品尝;辨别滋味。《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③菜肴。④鼻子闻东西得到的感觉。如:香味、臭味、火药味。⑤意义;意趣。《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⑥研究;体会。汉·班固《答宾战》:委命供己,味道之腴。”[2]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正序倒序多用词典》中“味道”:“①滋味:菜的味道好。②指兴趣;意味。③气味。”[3]上述是对“味”和“味道”从辞书和字典角度进行的解释。可见,“味道”是一个中性词语,具体词义是“滋味”,多指饭菜等食物被人们品尝之后得到的感觉。它的抽象义为“兴趣、意味”是一种经过深深咀嚼之后得到的感觉。这里的“味道”可以是学到知识后或者听过音乐后再回味的一种感受,更为抽象。在具体运用中,“味”以及“味道”可以和“有”结合使用,构成“有味”“有味道”。这里的“味”和“味道”是相等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大多数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味”也就等于“味道”。“有味”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也是表示中性的短语。既可以表示味道好、美味,也可以指“味道坏、怪味”。“有……”是一种语义偏移的格式,如“有情绪”多偏向贬义,“有水平”多偏向褒义,“有意见”多偏向贬义。 三、从历时角度对“有味”进行语义偏移分析 对一个词的词义以及使用情况的考察,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本文旨在探讨“有味”的语义演变轨迹,从分析总结中发现它的语义偏移情况。“有味”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这里的“有味”偏向积极意义,即“好的味道”。语料显示,“有味”既可以偏向积极意义,又可以偏向消极意义,是一种双向偏移。语义偏移并不会在字典中显示,它是出现在具体语境中的,通常是上下文语境。“有味”偏向积极意义时可以通过具体语境体现出来。例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写道:“子产练染也,美而不尊。虚而能满,淡而[有味],被褐怀玉者,故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有味”偏向积极意义时也可以通过否定性词语加上“有味”体现出来,例如,清代小说《九尾龟》中写道:“恐怕他理屈词穷,恼羞成怒,那时倒觉得没[有味]儿,便也微微一笑,不去驳他。”上述是“有味”在古代体现积极意义的例子。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有味”偏向消极意义的情况呢?清代小说《济公全传》中写道:和尚说:“这倒不要紧。你这屋里[有味],熏鼻子。”陈玄亮说:“什么味呀?”和尚说:“有贼味。”这里的“有味”从具体的语境中可以看出是偏向消极意义的。 以上谈的是“有味”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发生的语义偏移情况,下面来看看现代汉语中“有味”是如何使用的。在现代汉语中,“有味”也发生了双向偏移,既可以偏向积极意义,又可以偏向消极意义。“有味”偏向积极意义时有两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是具体语境体现,例如,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中写道:“只能从书本里寻找一个饭碗!这碗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却总是有滋[有味]的。”这里的“有味”谈的是一种抽象的味道,是一种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