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到“鞠躬”的词意嬗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蹴鞠”到“鞠躬”的词意嬗变

“蹴鞠”到“鞠躬”的词意嬗变-汉语言文学 “蹴鞠”到“鞠躬”的词意嬗变 刘凤玲 摘 要:“鞠”字较少见,现保留、常见的仅“蹴鞠”、“鞠躬”等个别词,都与“弯曲义”相关。“鞠”虽在同义复合词“鞠躬”的离合现象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却丧失了独用的灵活性,反而不得不依附于“躬”字,并被其完全取代(表示“弯腰行礼”义)。因此,本篇在母文“匊”族字研究背景下,从母文表义和词义感染理论入手,重点分析组合感染的历史演变中,词义地位不均衡在共时状态得以凸显,从而造成非离合词状态下“鞠”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 :“匊”族字 母文表义 词义感染 鞠躬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鞠”字比较生僻,仅保留在“蹴鞠”“鞠躬”等个别词中,且很显然,已经丧失单独使用的灵活性。随着离合词研究的兴起,“鞠躬”重新作为示例之一进入人们的视线,但由于书面色彩性强,又是历史生僻用字,几乎还未见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著作。笔者曾在离合词研究中作为示例之一有过涉及,但为凸显共性,也并未深入探讨。因此本篇将它单独列出进行个项考释,在母文表义的理论阐释下,穷尽性地列举“匊”族字例,力图系统、细致地分析该字,特别是解读它一方面在“鞠躬”一词中占有支配地位(如离合现象:“鞠xx躬”),另一方面却在表示“弯腰或行礼”的词义竞争中让位于“躬”字,不能独存的矛盾现象。 二、“鞠”字 《说文》:“鞠,蹋鞠也,从革,匊声。居六切。”[1](P158)重文作“”字。段玉裁转引郭璞注曰:“毛丸可蹋戏者曰鞠”[2](P108),也就是通说的“球子”。“鞠”义两家所释并不一致:一指踢鞠;一指蹴鞠所用器材——“皮毛球”,通“毱”。此处段说为是。 《汉语大词典》所录该字释义近二十余种,根据语义场关系大致可粗略地分为三脉:表弯曲,如“蹴鞠”“鞠躬”;表养育,爱抚,“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小雅?蓼莪》)[3](P460),“鞠爱”是也;释“穷极、穷苦”,如 “既曰告之,曷又鞠止。”(《诗?齐风?南山》)孔颖达疏:“当谓鲁桓纵姿文姜,使穷极邪意也。”[4](P352)《尔雅》即作此解。通“鞫”字,引申有“穷尽审问”之义,如“鞠治”“鞠狱”。此外,还有鞠姓、星名等义,这里不再赘述。除了遗留下来的古语词“蹴鞠”以及后文涉及的“鞠躬”二词外,现代汉语中,“鞠”其他古义已几乎消亡不见。因此,本篇以“弯曲义”为核心的“匊”族字研究为背景,重点讨论在该字族中现今还存活下来“鞠”字义。 三、“匊”族字及“母文表义”说 “匊”,《说文》解释:“在手曰匊。从勹、米。”[5](P521)段注认为“在手”当为“两手”之讹,指双手捧物,即“两手兜而聚之”的屈掌状。会意字。“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凡勹之属皆从勹。”[6](P520)所以,凡是从“勹”的字都与弯曲有关。手弯曲,米才能在手心里。凡从“匊”的字也都与弯曲有关。围绕“匊”字,有一系列意义相关的字,《说文》所录,皆作“从某,匊声。”即所谓形声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观念认为宋人王圣美的“右文说”: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7](P95),是指形声字声符多在右边,同时兼有表义功能。蔡永贵等人则重新阐释其内涵,从理论最初本原指出“右文”非声符,而是形音义皆备,具有孳乳、分化新字的母文(不一定是“初文”),因新孳乳字在母文基础上产生,因而沿用母文之义,进而因袭母文之音,这些为区别本义或引申义而加注外部符号的字,蔡氏称之为“母文外化字”。也即是说,“右文说”实质上是一种“母文表义”理论。在这一理论背景下,许慎所谓“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可以看做母文分化字形成的结果[8](P47)。母文造字的局限(限于同族字)和同音现象最终促成“形声相益”的形声字条件成熟并应运而生。 因此,作为会意字,母文“匊”字本身有“弯曲义”,在此基础上孳乳产生了一系列义近音同的字,形成字族。如“掬”字,表示两手并合弯曲;“婅”“躹”指弯曲身体;“菊”:菊花的花瓣是弯曲的;“趜”表“足不伸”;“淗”指“水的波纹”;“驧”指“马曲脊也”。这些词不论是身体部位弯曲,或指其他事物的形状有弯曲之态,其弯曲义皆来自于“匊”,所以这组字是在母文“匊”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同时兼作声符。《说文》据孙愐《唐韵》皆作“居六切”或“渠竹切”。段氏说,“同声必同部”。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查《宋本广韵·入声卷》,《屋韵·菊》下注“菊,草名。……居六切,三十三”[9](P133),如“蘜”“鞠”“趜”“踘”字。《屋韵·驧》下注“渠竹切,十二”[10](P133),如“驧”“”“鞠”“趜”“踘”“毱”字。其中“鞠”等字兼有这两种读音(按:以上列字不计不从“匊”的异体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菊”小韵下有“臼”字,曰“双手捧物”。段玉裁认为“匊”“臼”二字有细微差别,王力《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