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人性反思与回归.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榜样教育人性反思与回归

榜样教育的人性反思与回归   有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某年三月五日,敬老院的一位老人先后被几批学生拖出来洗了五个澡,苦不堪言。很多敬老院、福利院都反映:一到三月初那几天,平时无人过问的老人和残障儿童就成了“香饽饽”,比亲人还亲。试想,素不相识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变成亲人呢?其实说白了,不过是各单位工会团委的宣传栏里需要几张照片点缀而己。由此可见,现今越来越多的形式主义使得榜样教育变成了只是在特定场合下迫于形势需要的行动策略,变成了一种需要敷衍了事的任务,一种不得不做、不做不行的“差事”。看那些以此为目的而举办的德育活动,最后几乎都演变成敲锣打鼓、高呼口号的空洞宣传,或是追求轰动效应和“官赏”效应的表演,充斥着言不由衷的表态、宣誓和演讲,如“立志要像某某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长大后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奋斗”。还有各种劳模、英雄事迹巡回演讲报告会,各种向某某学习的经验交流会,各种心得体会(如“通过开展学习某某的活动,使我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极大的提高”)等等。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里,要说榜样教育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发挥多大的效用,怎么能叫人相信?   究其原因,这些现象都是缘于对人性的偏见和误解,也正是由于这些误解和偏见才导致榜样教育一直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下徘徊,同时这也是我国的榜样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低效的原因之所在。      一榜样教育的人性反思      1榜样崇高失落的人性反思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总喜欢树立一个道德上高尚完美、人性上近乎完美的榜样,简单地把他拔高再拔高,或彰显一点而掩全面,以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然而,这些完美的道德典范与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真实状况有着太大的反差,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完美的人。久而久之,人们不再相信这些说教,也就日渐产生了对榜样教育本身的麻木、厌恶和嘲讽。固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许出于种种目的的考虑而导演出类似“真实的谎言”的道德事件,但这无疑会带来对道德事件本身的正当性进行审问的质疑。道德教育事件本身正当性的??失,还会导致借道德之口行不道德行为的事实。   也许正是人们出于对这种“伪崇高”的厌恶,在“英雄时代”过后,人们面对的是一批以“痞子”“流氓”自居的人物。这些“当代人物”要求摆脱一切约束,不对任何人和任何事负责,没有是非感,没有责任感,一切只求自己合适就好。正如王力雄先生在《渴望堕落――谈知识分子的痞子化倾向》一文中曾深刻指出的:“逃离神圣,摈弃价值,否定崇高,集中体现在‘我是俗人’的口号上。既是俗人,就不该坚守寂寞清贫,就无所谓理想信仰,就该满足七情六欲,就有贪心、想挣钱、该下海、高消费……并且当然也不必以此为耻。”由此,各种社会恶行大肆泛滥,各种社会丑相沉渣泛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2榜样宣传变质的人性反思   凡是劳动模范和英雄标兵,大都有催人泪下的典型事迹。而且谁的利益牺牲越多,损失越是惨重,就越是道德,越是先进。不仅如此,一个人做了好事还要隐瞒起来,如若不然就不那么值得表扬,这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倡导这种做法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是:一个高尚的人不应该追求名誉,人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因为道德之所以必要就是由于并非一切善行都可以用交换来获得,否则也毋须道德来帮忙了。但是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看,这既不公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德行不期望报酬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应该得到报酬,而是因为这类事情无法事先约定报酬。   例如,我们有许多劳模,数十个春节不回家而替他人值班,那么其他人干什么去了?他们凭什么每个春节都在家过?劳模的付出使谁获得了利益?他们是否应该和有权利得到这个利益?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指出:“过去人们以为普及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这样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道德吗?当然,这并不是说雷锋就不要学,义务劳动就不要做。例如发达国家的义工和志愿者比我们国家要多得多,但他们的行为是建立在遵守规则和公平的前提下,而不是用“奉献”来破坏公平。   3榜样教育中道德异化的人性反思   榜样教育作用的发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化式的非权力的影响过程,它是通过对榜样的介绍宣传,使人接受某种道理或理想。其效力不在于强制性,而是来自对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认同。这种非权力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它能通过形象感染、舆论传播,使人产生敬佩、依赖和亲切感,从而使受教育者产生心悦诚服、自觉效仿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自然渗透力作用的过程,它比那种带有来自利益等因素的或显或隐的强制性影响力效力更为深刻、广泛和持久。然而在我国,榜样教育却是采取行政手段来推行道德,不管人们是否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