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析《喜福会》中东方主义
解析《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
摘 要: 东方主义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指出谭恩美在建立一个中美文化相互理解与交融的理想社会同时,中国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资源必然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
关键词: 谭恩美 《喜福会》 东方主义 改造 “他者”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89年,甫一出版便引起了轰动,随后连续9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少有的赞誉。《喜福会》描写的是1949年以前移居美国的四个母亲和生长于美国的子女之间的代沟、冲突,后而沟通,理解,交融的故事。谭恩美以东方传统的叙事手段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身处中美两种背景下的子女的矛盾和挣扎,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故事结尾吴夙愿之女吴精美替代她母亲,回到中国与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团聚,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喜福会》大量描写了中国的风俗、习俗,以及发生在四位母亲身上各种奇特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神秘奇异、光怪陆离的东方世界。谭恩美生于美国,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她本着中美文化交融的良好目的去写作,但由于她本身的华裔身份,本书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东方主义的痕迹。作为一个美国人,她书中的中国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融入自己的想象对东方进行加工,反映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方,而是她作为美国人想象中的东方。
东方主义(Orientalism)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从西方与东方的最开始接触中,“西方发展了其有关东方的观点,姿态,思想来解释,描述,建构,使用有关东方的思想”。[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东方主义与东方无关。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于东方的一种想象下的产物,是西方一部分人希望东方所应呈现的样貌,是一种先在的西方思想的虚构,是对东方一厢情愿的自我臆想的夸张,并将之强加于东方。
小说采用平行交叉布局,以第一人称叙述母女各自的故事,故事经纬交叉,互相交迭,浑然一体。Cosmopolitan评论:“喜福会就像个中国谜盒,精巧,神秘,用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故事相互联接……故事里的每个细节都令人难忘。”[2]“中国谜盒”这四个字揭示了《喜福会》大受欢迎的原因,故事中对东方习俗的细节化描绘吸引了西方读者,这种描绘符合他们头脑中对东方的一贯印象:神秘的,异国情调的同时也是荒蛮落后的。作者出于创作的需求,创造出一个非真实的中国,迎合了美国人的口味,满足了他们对东方的好奇心,这正是东方主义的一种表现。
小说中对中国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东方主义逻辑。作者借孩童时期的薇弗莱之口向读者讲述了唐人街菜场的场景,透明玻璃缸里挤满了即被开膛破肚的鱼,不断沿壁上爬挣扎求生的乌龟,老板围着沾满血迹的围裙剖鱼取出内脏,周围是一群群呼喊着“我要最新鲜的”的顾客。除此之外活青蛙、螃蟹、乌贼、猪内脏也随处可见,随处可买。这些东西在美国人眼里往往是恶心、奇怪、肮脏的,因此他们把视这些为美食的中国人也视为肮脏龌龊、残忍恶心、原始落后的。在描述水产市场时,小说提到有个招牌上写着“本店所售,都是食物,绝非宠物”,其潜台词明显是告诉西方读者,中国人野蛮残忍,将一般西方人认为是宠物的都拿来吃。文中还细致描绘了幼时映映的父亲在太湖边吃虾的情形,父亲把刚从湖中捕捉的活蹦乱跳的虾“放进辣酱中蘸了一下,扔进嘴里,嚼了两下,就吞了下去”。[3]映映的父亲是个有钱商人,处于社会等级的上层,是个上流人物。连这个上流人物在饮食上都表现得犹如生番一般,更不用说其他穷苦农民了,这似乎可以推断当时的中国人都是令人恶心的劣等的民族。显而易见,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是为了展现“中国他者的动物性和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窥视欲和高人一等的姿态”。[4]
发生在四位母亲身上的故事则更为奇特。如许安梅的母亲割下手臂上的肉,放入草药中同煮,给重病的许安梅外婆喝。在中国历史上,孝顺子女“割股疗伤”的传说是有的,主要源于子女“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一说,但这种极端的做法在生活中即使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令人震惊的,对生活在科技发达高度文明的西方读者来说,这种描写无疑于一颗重磅炸弹,冲击力极强,让人看了瞠目结舌。后来这位母亲为了许安梅能有个像样的未来,不惜在小年夜吞鸦片自杀。出于对丈夫的憎恨和报复,映映打掉了腹中的胎儿,作者用第一人称这般描述:“堕胎在中国算不上犯罪……当护士从我体内取出这团已没有生命力的血块时,她们问我如何处置它,我塞给她们一张报纸,让她们像鱼贩子一样,把那血块往报纸里一裹,然后往太湖里一扔就得了。”[5]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是严禁堕胎的,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一旦被孕育就已具有生命,堕胎剥夺了孩子的出生权相当于杀人,即使在现在的美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