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比较波德莱尔与雨果审美特征
试比较波德莱尔与雨果的审美特征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派诗歌的先驱。艾略特认为他是“现代及所有国家最伟大诗人的楷模。”法国象征派大诗人兰波在《洞察者的信》中对波德莱尔给予过这样的赞词:“波德莱尔是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之王,真正的神。”传统的诗歌主要表现真、善、美,而波德莱尔却“发掘恶中之美”,把假、恶、丑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从而开拓了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中的一个新领域。他“以丑为美”的审美原则、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及那种颓废的情调和情绪,都成为后代诗人仿效的对象,也使得象征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获得了复杂而丰富的底蕴。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价也非常之高,他始终坚持认为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普鲁斯特特别欣赏波德莱尔的地方,在于他通过语言来重建痛苦经验,使之成为永恒的艺术形象,从而使某些诗句显现出一种残酷而恶毒的美。“残酷而恶毒的美”一语???出了波德莱尔的审美特征和他充满矛盾的审美趣味。在波德莱尔那里,美是可以残酷而恶毒的。正如他的《恶之花》,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波德莱尔不是以丑为美,而是从丑中挖掘美、追求美,化丑为美。
波德莱尔诗歌中的美不表现为欢乐和愉快,而表现为忧郁、不幸和反抗,这种忧郁、不幸和反抗正是他从现实的丑恶中发掘出来的美。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波德莱尔强调的“特殊美”和“发掘恶中之美”这一思想与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实际上是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你给我泥土,我把它变为黄金。”波德莱尔所要挖掘的美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波德莱尔所说的“恶的意识”的含义是: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恶,人(首先是诗人)要对这种恶有清醒的、冷静的自觉和认识。波德莱尔曾经在《论》一文中说:“自知的恶不像不自知的恶那样可憎,而且更接近于消除。”他在散文诗《伪币》中也写道:“恶人永不得宽恕,然而自知作恶尚有可贵之处。”因此,波德莱尔要求的是在恶中生活,但不被恶吞噬,始终与恶保持一种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即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正视恶、认识恶、解剖恶,提炼“恶之花”,从中寻觅摆脱恶的控制的途径。所以《恶之花》的意义,不在于揭示了充满肉欲的巴黎背后隐蔽着的罪恶,不在于对丑的铺陈罗列,而在于它对恶中之美的挖掘。他的“恶之花”乃是于恶中挖掘美、挖掘希望,并把恶看成是通向光明的必由之路。
波德莱尔对于雨果的诗篇很感兴趣,在中学时便反复吟诵。虽然这两个人的美学思想大相径庭,但对于雨果的《秋叶集》《黄昏之歌》等浪漫主义杰作,他始终怀有一种崇敬和向往之情。波德莱尔对许多人把诗当成说教工具的观点十分不满。他的《论泰奥菲尔?戈蒂耶》发表之后,曾引起许多人的责难。为此,他给维克多?雨果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自己的意图:“我深谙您的作品。您的那些序言表明,我越过了您关于道德与诗歌的联系所陈述的一般理论。但是,在这种人们被一种厌恶的感情弄得远离艺术、被纯粹功利的观点弄得昏头昏脑的时候,我认为强调其对立面并无多大坏处。我可能说得过了一些,但我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效果。”这个对立面就是波德莱尔要写的“恶”。
波德莱尔在其作品中善于运用矛盾的修辞法来表现“恶”。并且他也热衷于用矛盾修辞的原则来组织诗歌意象、设计作品结构,以此来表达自己细腻的感受、微妙的心理状态和复杂的思想冲突,揭示人心和人生中固有的矛盾和悖论。这不仅使作品表现出雄健的审美趣味,也使其具有意味深长的哲理。
在波德莱尔《献给美的颂歌》中,处处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天空和深渊,善行和罪恶,夕阳和黎明,欢乐和灾祸,恶魔的目光和神圣的目光,使英雄变得怯懦,使儿童变得勇敢,美来自天上或是来自地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雨果著名的二元对照原则,即“美丑对照并存”。雨果的这个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序》和《莎士比亚论》中。他在《序》中提到说:“时代的发展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拓展视野,扩大表现范围,要全面地反映自然,显示事物中‘崇高文雅’与‘丑怪粗野’的对比和对照,古典主义者只着力于前者而忽略、排斥后者。其实,正是后者有助于丰富想象,推动创作,促进崭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所谓“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加以对照和比较,对两者各自的特征进行鉴别,使其在对立中彰显出来。比如在新与旧、大与小、生与死、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之间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事物固有的性质会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但性质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就是遵循对比逻辑的范例。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气质和思想的语言结构方式就是将一些意义相悖的词语放在一起,使它们发生修辞学上的联系,其中尤以“矛盾修辞”的运用最有代表性。首先书名“恶之花”就是突出的例子,还有诗的标题如“快乐的死者”,还有用互相矛盾的形容词形容同一事物:“真理之井,既黑且明。”(《无药可救》)“可笑又崇高”的大天鹅(《天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