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对策思考.docVIP

关于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对策思考.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对策思考

关于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基础环境的变化,高校道德教育也处于“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从分析当前教育实效表现出发,通过分析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8-02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往往与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教育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在高校德育环境中传递的,以及要完成的任务本应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在实际道德生活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原有社会道德规范依存的社会基础已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道德教育处于转型过程中,这一形势下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也就成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表现   在现实道德生活中,道德教育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所有人极其强烈地统一自己的智慧、情感、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实践、改造中去,使自身的一切潜能和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者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我们常说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就在于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安乐、祥和,有利于人的自由独立和人格的完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其中的道德智慧是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形成个体独立的自我人格和道德准则的伦理基础。从湖北襄樊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思感恩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到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规定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再到流传于网络上的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视频中出现的幸灾乐祸甚至嬉笑的声音,警示我们强调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紧迫性。从以上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善良“本心”的缺失,凸显出一些大学生道德质地的脆弱,看不到社会规范所要求的“足够的善良”。   2.学生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实际选择能力欠缺。对于没有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没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主体来说,道德生活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不如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如果长久的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感,迷失自我,而且高校道德教育一味地强调服从会影响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内在力量的发展,失去真正进行道德选择的权力,就不能形成对社会成熟的责任感。同时,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未把教授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效果即是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欠缺。并且部分学生时常错把“实然”道德现象当作“应然”社会道德标准,实际学习过程僵化,道德目标异化,进而影响其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自我评判和行为选择。   3.道德环境的发展与道德教育要求的变化呈现出矛盾性,使学生时常处于道德取向的模糊状态。在竞争激烈和高诱惑的当代社会生活环境下,出现了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都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不匹配,学生也可能会感受到所谓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而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增多,必然导致大学道德教育难度的增大。在缺乏对道德受教育者足够尊重的高校道德教育中,由于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一旦需要运用内化的道德习惯来决定道德行为时,青年学生在道德伦理取向上的迷茫与矛盾也就出现了。   二、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成因   1.缺乏对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以足够的重视。道德需要是一种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实践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作为道德认知形成的一种内在意志驱动力,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提高知、情、意、信、行,并使其平衡协调发展。而现实中,作为个体社会属性的应然存在,道德需要缺乏公平合理的社会机制提供外部氛围予以保障,加之现今高校道德教育依然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以强调严格遵守社会既有品德规范为首要,受教育者不是作为道德活动积极主体,而是机械的接受者。尽管接受了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受教育者依然缺乏足够的、正确的道德内驱力。如何去培养受教育者个人与自身情感体验、认知等相匹配的、内在的、正确的“道德需要”,在很多时候退居次席,未能引起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们足够的重视。因而当现实利益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相博弈时,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