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问题与对策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调整 ?
刘秀兰(1964―),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成都,610041),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王 珏(1963―),男,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成都,610041),编审。研究方 向:编辑出版。?付 强(1964―),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成都,610041),教授。 研究方向:管理工程。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高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加值 比重会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西部地区尽管也是在沿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 其调整研究”(编号:08XMZ043)阶段性成果。这一规律演进,但与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第一产业比重占GDP比重仍然比较高。
表1 2007年西部民族 地区产业结构构成单位:亿元,%,元 地区 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人均GDP 全国249529?911?348?643?35?340?118934 内蒙古6091?1212?551?8456?835?725393 甘肃2702?414?347?339?47?935?512346 青海1425?710?653?3449宁夏889?21150?842?8838?214696 新疆3523?519?644?739?94?835?816999 四川10505?319?344?237?36?936?512893 贵州2741?916?341?936?85?141?86915 云南4741?317?743?336?17?239?110540 西藏342?191628?88?120?855?212109 广西5955?6520?840?735?15?638?41255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计算整理,第50、52页。
(一)第一产业比重普遍高于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走出了不断下降的变动趋势,2007年与1992年 比较,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贵州5省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都分别高达62?7%、5 2?8 %、54?1%、67?9%、56?2%,[1]高于全国52%的下降幅度。但如果与全国或者发 达地区比较第 一产业比重绝对数还是比较高(见表1),2007年,全国第一产业比重为11?3%,[2] 西北5省 区中的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是:内蒙古12?5%、甘肃14?3%、青海10?6%、宁夏11%、新疆17 ?8 %,西南5省区中的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是:四川19?3%、贵州16?3%、云南17?7%、广西20? 8%、 西藏16%,[3]除青海、宁夏2省区外,其余8省区第一产业比重都还高于全国平 均比重。 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也已经比较低甚至很低 ,2007年, ???京市产业结构构成比重为1?1∶26?8∶ 72?1,上海市为0?8∶46?6∶52?6,江苏省 为7?1∶55?6∶37?4,浙江省为5?3∶54∶40?7,广东省为5?3∶51?3∶43?3。 [4]可见,东西部地区比较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典型的“东低西高”的不均衡状态。
(二)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更高? 西部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各省会城 市或有的地(市)级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 件恶劣,历史上往往是政府管理鞭长莫及的地方,思想观念封闭、保守,甚至在我国开放以 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还停留在较原始的生产耕作方式,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特别显著 ,经济发展很落后,这种地区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比重 的严重失衡,各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已比较优化,第一产业比重已经比较低,2006年西北5省 区中,呼和浩特市为5?7%、兰州市为3?6%、西宁市为4?4%、银川市为6?3%、乌鲁木齐市 为6? 3% ;西南5省区中,成都市为7?1%,贵阳市为6?3%、拉萨市为6?5%,南宁市为15?5%, [5]比各省区第一产业平均比重低很多,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 主导地位。
表22007年西部民族自治州产业结构构成比重 单位:亿元,%地
区GDP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元)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105?118?643?230?412?838?2 11725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78?925?136?424?112?338?58290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450?628?941?432?8 8?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