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水稻育种家张友光创新之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水稻育种家张友光创新之路

农民水稻育种家张友光创新之路   金秋送爽,大地撒金。   9月28日上午,在新乡获嘉县亢村,来自山东、江苏、安徽及我省的近500名种业公司经理、经销商、农资经营者、种植能手,齐聚农民水稻育种家张友光今年新通过审定的“光灿1号”稻田前,有的量株高,有的查籽粒,有的看长相,有的算产量……一幅动人的“科普实验课”画图在这里美丽绽现。   在水稻品种观摩会现场,张友光面对长相清秀、籽粒饱满的“光灿1号”,从种植到施肥,从防病到管理,从收割到产量,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广袤的大地就是他的舞台,丰收丰产则是他最大的希望和寄托。在他成功的背后,则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少年心事当拿云 何惧生活几艰辛   在刚落成不久窗明几净的院子里,在清茶氤氲的馨香中,记者“看”到了农民育种家张友光的成长之路、奋斗之路、心酸之路、创新之路,犹如一幕幕影像,在岁月的胶片里定格、显影……   张友光1952年出生在获嘉县贺村。在那半年粮食半年菜的清苦日子里,他虽然在家排行最小,但依然只上到初中就不得不中途辍学。张友光虽然年幼,却从小喜爱农业生产,空闲时,总喜欢向大人请教什么是农业增产?怎样防治病虫害?怎样灌溉管理?可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他的这些问题谁又能说得清楚?这就使生性好强的张友光苦思冥想,总想找到谜底,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岁月如梭。转眼,张友光已经26岁了。1978年的春天到来了,伴随着些许料峭的寒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获嘉贺庄这个相对偏僻的村庄。当分田到户的政策落实以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业发展迅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少年的疑问并没有从张友光的脑海中逝去,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迫切,面对品种和技术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他再也坐不住了。   “我们这个地方是个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当年我们这儿种植的是新稻68-11品种,由于种植方式和技术棚架问题,每亩地最多能打五、六百斤,我就想能不能培育一个新的品种,增加水稻产量。当时我们村有一个民办教师,他很喜欢水稻研究,我就经常去和他讨论。这个民办教师有一个在中科院工作的姓屈的老师朋友,在水稻培育方面有些影响。有一次,屈老师来我们村民办教师家里,我不能放过向他学习的机会,于是就问了屈老师关于水稻育种的几个问题,表示愿意拜他为师。那个民办教师就带着讽刺的口吻跟我说,‘你还准备培育水稻品种么?你行么?这些都是大学生、科研单位做的事。’那种轻蔑嘲笑的口气使我第一次受到打击。可我不服气,我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做出些成绩给他看看。我们附近有一个在水稻育种方面很有能力的农业技术员,每次给农民讲课内容总不重复,深受农民喜爱。我就找到他想跟他学习,可对方却说:‘就你这个样子,初中没毕业,想跟我学育种,等下半辈子吧。’这是我受到的第二次打击。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可是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只有一腔热情。但是,经过这两次打击,我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决心认准了水稻育种,一定要做出个样子,不蒸馒头蒸(争)口气。”谈起当年育种的缘起,张友光记忆犹新。记者分明感到张友光那融入骨子里的倔犟。也许正是这种“倔犟”,才成就了今天的农民育种专家。   “秘方”辗转复三次 稻田花香蕴矢志   张友光要搞水稻研究,要搞新品种培育,这件事在亢村乡、在贺庄村、在亲戚朋友中传开了。他们都认为这是个玩笑。有的还嘲笑地说:“育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一个农民,初中没毕业,他敢?他能?”有的说:“发神经了,过一阵吃点苦头自然就好了。”还有的说:“他要能育出品种,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冷嘲、热讽、挖苦如冰水似冷风一并朝他泼来、吹来,都认为他不好好种地,尽想邪的歪的,是不务正业。就连他的爱人也不相信他能培育出什么新品种,一度把他的“秘方”连着藏了三次,以此来浇灭他那股炽烈的“走火入魔”之火。   “培育品种,说起来容易,可一接触实际,才知道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可是我又是个犟脾气,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干出个样子决不罢休!为了解决基础知识的欠缺,我买了关于水稻育种的书籍,日复一日的苦读,白天读,晚上躺在床上还读,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现在我可以说,那时学习的理论知识给我打实了基础,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说起往日的发奋攻读,张友光仍然显得亢奋。   “光有理论知识还不行,要想真的去操作,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去过北京中关村,去过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遍访名师。我特别感谢在技术指导上给予我很大帮助的三个老师:俞松坚、何相宜、王生轩。在和河南省农科院俞松坚教授谈起水稻的理想株型时,俞松坚教授很生动地说,‘你选出的理想株型究竟是怎样的理想株型,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是大家认可的还是你自己认为的?是具有潜力的还是昙花一现的?’俞教授一连串的提问,使我对理想株型的认知提升了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