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研究

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研究   摘要:助学贷款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这项政策却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通过对学生和银行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就会看到纯粹靠道德等内在诚信来约束学生的还贷是无用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外在诚信约束机制。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缺失;诚信机制   作者简介:刘光岭(1969-)男,山东临邑人,经济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理论研究;李晓宁(1976-),女,陕西扶风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30-03   收稿日期:2007-01-10      一、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两难”境地      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始,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进行试点,从2000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计,自1999年9月开办至2004年2月底,各项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累计发放136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了57亿元,惠及94万贫困学生。   助学贷款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这项政策却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因为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四年后银行发现,由于贷款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不完善,以及学生普遍缺乏诚信,借款学生还贷违约率很高。例如,在广州、北京等地一些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0%~40%。   造成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借款学生毕业后还款与否完全靠个人自觉,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因此诚信缺失问题在助学贷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学生与银行的博弈行为分析      在助学贷款中,借款学生的违约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诚信缺失。造成这种诚信缺失,学生有借不还的主要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可行策略(还贷),违约能给理性的学生带来更高的净收益。我们可以分别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与“相机选择”原理来分析这种诚信缺失的产生。      1.“囚徒困境”分析   假如按现行的收费制度和???入水平计算,一个贫困生4年需要2万元才能完成学业。按正常情况,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每年收入1万~2万元计算,如果拿出一半收入还贷,由于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在校期间由财政100%贴息,毕业后由学生自负利息,年复利为6%。最快毕业两年后可以还清贷款。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利得。如图1所示:      其中,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银行和学生的利得,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银行为学生助学贷款c万元,借款学生毕业后到还贷时总收入为c+e+h。若他能履约,向银行还款c+e万元(e为贷款利息)。这可以说实现了助学贷款的初衷,学生自己还有h的利得。第二种情况,银行为学生贷款c万元,借款学生违约,造成银行连本带利未收,实际上银行损失了这笔资金,而学生净获利c+e+h万元,这就是诚信缺失造成的违约后果。第三种情况,银行拒绝为学生贷款,停发助学贷款,但是银行可以把这笔资金贷给别的机构或个人,它至少可以获得e的利息。而学生不能获得这笔资金,也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辍学,这实际上造成了学生个人最低为c的损失。第四种情况,学生可能违约,银行也就可能拒绝贷款,两者没有合作意向,机会成本为0,双方的利得或损失就为0,这或许是双方按照各自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的最优策略。      2.“相机选择”分析   “相机选择”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助学贷款中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如图2所示。图中三个终端黑点处的数组,表示博弈各方到达这些“终端”路径所实现的得益,其中第一个数字为先行为的银行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后行为的学生的得益。      图2中最上方的圆圈表示银行的选择节点,银行在此处有“借”与“不借”两种可能。如果银行停发助学贷款或不经办此业务,则博弈结束。它能保住c万元本钱,而学生则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如果银行选择“借”,则到达学生的选择信息集,轮到学生进行选择。   通常情况下,银行在发放助学贷款时,都是假定借款学生是可信的,即未来毕业后学生会主动还贷的。若银行预知学生不可信,则银行与学生的合作最终成为不可能。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得学生变成可信的,从而使银行愿意选择“借”,而学生遵守诺言选择“还”,最终增加双方的利益呢?事实上,这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必须增加一些对学生行为的制约。   在图2中,当学生选择“不还”贷款时,他可能会频繁更换工作与住所,使学校和银行不知其去向,而无法追偿贷款,或者追偿的成本太大以致于放弃追偿。如果银行在学生违约时可以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其他途径,如向贫困生家庭追偿,进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