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方略”史书的编纂及其历史价值
清代“方略”史书的编纂及其历史价值
作者:赵云田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更新时间:2009年04月08日
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存在268年。其在关外时期,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算起的话,还有28年;而如果再从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1583年)开基创业算起的话,则还有61年。清朝存世之长,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朝代相比,也是排在前列的。
在300余年的时间里,清朝对中国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且不说清代前期被人们称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土广袤,物产丰盈,人口众多,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不说在文化领域,通过大规模的编纂书籍,对二千余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出现了卷帙浩繁、气势宏大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实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总汇;单就文化领域的“方略”史书的编纂来说,就有许多可以点评之处。
有清一代编纂的“方略”(有时也称“纪略”)史书,和以往历朝历代相比,算是最多的,仅官修的就有23部之多(参阅附录)。什么是“方略”史书?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略”就是全盘的计划和策略,那么,“方略”史书就应当是指那些有全盘的计划和策略的战争史书籍,或者说就是讲作战计划和策略的书籍。清朝编纂的这些书,在当时属当代史的范畴,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就属于清朝的历史了。
要认识清代“方略”史书的编纂,首先应当了解清朝统治者对编纂史书、特别是本朝当代史书籍的重视。其次,还应当了解清代修史机构的成立及其运作情况。第三,也应当了解清朝发生的各种各样战争的大致情况,以及相关《方略》的成书背景。
首先,是清朝统治者对编纂史书、特别是本朝当代史书籍的重视。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统治者就成立了编纂《明史》的机构,准备纂修《明史》,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编纂成并刊印,整整用了95年。这是清朝统治者重视编纂史书一个最好的例子。对本朝的历史,清朝统治者则是更加重视。顺治六年(1649年)春,清朝统治者开始组织人力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顺治皇帝指示说:凡一代之兴,必垂一代之史,以觐扬于后世,这实在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见《清世祖实录》卷42,顺治六年正月丁卯条)。他还就纂修《清太宗实录》的原则提出了意见:不要浮夸而失去真实,不要偏激固执而失去公正,不要疏忽而造成缺漏,不要怠玩而荒废时间,一定要以诚敬的态度修好这部书,使其成为后世可以遵循的标准(参阅上引书)。康熙皇帝即位后,也积极准备纂修清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的历史,为此任命了各方面的负责人,还就开国功臣传主的先后顺序提出了意见,就某些原则问题作了指示。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不仅准备要修三朝国史,而且准备纂修四朝国史,并积极进行准备工作。他谕示有关部门发出文件给相关单位,把各级贵族以及文武大臣的材料收集起来,汇集成册,作为纂修国史用。他还任命大学士鄂尔泰为总裁官,抓紧工作。清朝统治者所以非常重视史书的编纂,特别是“方略”史书的编纂,那是他们认为,从中可以总结历史教训,更好地守住祖宗传下来的基业。乾隆皇帝在《开国方略》一书的序中就曾这样说:以敬天命,守祖基,兢兢业业……此《开国方略》之书所以作也(参阅《开国方略》序)。
其次,是清代修史机构的设立及其运作情况。由于清朝统治者对编纂史书、特别是本朝历史书籍的重视,所以,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元年(1644年),就设立了修史机构,即翰林院。翰林院定掌院学士为专官,级别是从二品,在大学士、尚书内特简,满、汉各一人。在掌院学士之下,有:侍读学士,正四品,侍讲学士,正四品,满族各二人,汉族各三人。其下又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庶吉士等官,人数不定。再其下,还有主事、典薄、孔目等员,约十余名,有满族人,也有汉族人。再其下是笔帖式,满、汉族都有,约四十余名。翰林院的职掌很多,包括编修国史,备皇帝顾问,祭告郊庙神祗时撰写祝文,册立、册封时撰拟册文,以及颁赐内外文武官员的祭文、碑文,编修实录、史志,等等(以上参阅《清史稿》卷115,职官志二)。可见,翰林院不单是修史机构,或者说,编纂史书只是翰林院职掌的一个方面。康熙皇帝曾说:翰林院是专门负责纂修工作的。(参阅《清圣祖实录》卷39,康熙十一年闰七月甲午条)。他又说:国家设立翰林院衙门,原准备是储养人才,娴习文学,以备顾问编纂之用(参阅《清圣祖实录》卷119,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丁酉条)。那么,翰林院的哪一个部门负责编纂史书呢?原来,在翰林院中,设有国史馆,国史馆设总裁官,负责编纂史书。总裁官系特简,人数不固定。在总裁官之下,设有满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校对、笔削员等职。满文总校一人,由满族侍郎内特简。提调官,满族、蒙古族、汉族各二人。满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