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检测试题.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检测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检测试题

《说木叶》测试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涔阳(cén) 无妨(fǎnɡ) 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饱满    褐色    干躁    思维 B.概念 桅杆 门栓 来历 C.疏郎 漂泊 迢远 绵密 D.繁茂 飘零 辨论 缠绵 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作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河①北 王 褒②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③临代郡④,亭障⑤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⑥,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①河:指黄河。②王褒(513-576),字子渊,南北朝诗人、书法家。梁元帝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江陵沦陷后入西魏,被扣留不复南返。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③常山: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④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⑤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⑥乐:音乐。 7.第一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8.联系全诗分析三、四联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 三、阅读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回答后面的各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