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是他“新闻发现”工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行车是他“新闻发现”工具

自行车是他“新闻发现”工具   一辆被修车师傅定性为丹东史上维修最频繁的破26自行车是刘彤的标准“行头”之一,老婆要给他换,他拒绝;台领导要给他换甚至想给他换成电动车,他拒绝;连采访对象都要出钱给他换,他也是拒绝。   恋旧;新车易丢恫麻烦;旧车骑起来更顺腿……这些都次要,最重要的是,他认为现在这个样子和老百姓更没有距离感,方便采访淘通……有点“轴”的刘彤在很多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准则。   被“逼”下基层   1997年,33岁的刘彤从区委秘书岗位调到丹东人民广播电台。他喜欢当记者,上初中投稿被采用时获得的快乐和“有面子”的感觉让他一直对新闻工作心存向往。所以,当有这么一个机会,而且是在电台只有一个名额的情况下台长把这个机会给了他,在刘彤心目中,这份信任沉甸甸。   “直到老台长去世,我也不知道他家门朝哪边开。我希望用我的工作表现报恩。”刘彤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写的第一篇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怎样才能胜任工作?起初刘彤参与编辑10 分钟的农村节目,那真是在等米下锅,通讯员送来的都是“长寿稿”,每年就春种、秋收那点事儿,基本改一改数字就寄过来了。不用吧,节目“开天窗”,用吧,又老掉牙了。“没办法,我被‘逼’走基层。”丹东电台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人都要先负责丹东市最偏远的宽甸县。刘彤采访从不用人家车接车送,因为他认为那样最容易走马观花。跑宽甸农村时,他总是坐早上5:30的第一趟班车,保证在8:00前赶到目的地马上采访,既提高效率又能躲过中午的饭口,他宁愿自己啃干粮,也不给乡镇添麻烦。住宿就找5块钱一晚上的小旅馆,弄得老婆很佩服:“这种价钱的怎么还总能被你找到呢?”   仅用一年,刘彤就开始崭露头角。电台收到来自宽甸县委的表扬信;两篇新闻稿同时获省新闻奖一等奖。他个人则被评为市级文明青年。   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坚定了他的走基层之路。跑农村口的十年里,刘彤钻山沟、跑田间地头,走遍了丹东市最偏远的宽甸县22个乡镇,那里的250多个村走了有200个,最远的往返一次400公里,一走就是十天半月。扎堆农民中,自然不愁好作品。刘彤的节目特别“顺耳”,听起来一点不费劲。如他制作的《功德碑前的思念》,历经三天采访,一句甸经典语言令人叫绝――“有一年,俺们小队都搁面袋子往回拿钱”“俺们这儿,二十来岁往上的都有媳妇儿,俺们有钱呢!”这都是他踏破“铁鞋”硬生生地从大山沟里仅有的几户人家的讲述中“抠”出来的。   刘彤跑农村的10年,是他业务能力备受肯定的10年。他收获的各种证书和荣誉称号多到难以用具体数字来概括,除此之外,他还收获了和很多农民朋友兄弟般的友谊。在他看来,农民特别朴实。“只为让你静_亡从城里捎点东西,他就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你吃。”有意思的是,刘彤家前两年置业款的缺口是小姨子静忙填补的,而装修款的缺口则是他找农民哥们儿借的。“现在谁愿意借钱啊。可我竟然跟农民借了3万块钱,给了1000块钱的利息。”刘彤自认是真朋友很多的人。   社区大姐的“一条腿儿”   跑宽甸虽然艰苦,但刘彤乐在其中。2003年,丹东电台有传言要提拔他,于是他写了一封致台长的信,表明他“不进城不当官”的态度。到2007年,在民生新闻兴起之后电台开设了“民生早报”拦目,刘彤被调入这档新栏目。   当时在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的带动下,电视民生栏目逐渐火起来,但电台的探索相对滞后,所以“民生早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下子从农村到社区,刚转型时我也有压力,不知道节目怎么做。”刘彤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挺幽默,“我们孙台长给我定了个位‘刘彤走社区’,一下子把我踹下去了。”不到一个月,他那些和基层老百姓打交道的优势显现,节目很快步入正轨。   无需讳言,最初的节目还是琐碎的,视野也比较狭窄,因为老跑某某社区下水道堵了如何帮忙疏通的话题,一度同事们开玩笑叫他“下水道记者”。恰逢丹东这几年经济社会大发展,变动中难免浮现出老百姓不理解的问题。逐渐地,刘彤给自己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老百姓的难心事、那些难解的结以及来自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等,报道题材大大拓展了。   马路市场问题,群众意见较大。但一方面,下岗职工确实需要这块地方,一方面确实扰民。刘彤将这两方面的难题,实事求是地摆出来,并且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征求民意。这么做的效果是,引起了市综合执法局局长的关注,他们通过“民生早报”节目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应该给自食其力的下岗及困难群众一块儿“自留地”。最终方案是,在综合执法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尽量不占交通,划定收市时间表。如今,仅在一些不影响大交通的地段开设了马路市场,并规范了管理,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实,群众的难心事不是洪水猛兽,你给他话语权,并把握得当,就不会给政府添乱。”刘彤说。在操作中,他非常注意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