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窨院论文
黄土高原上的“穴居”——地下式四合院地窨院
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撞击这河东热土,也点燃了史前人类的智慧火花。五千年前,星星点点的文明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兴稼 ,开创农耕文明之先河,黄帝横空出世,大败蚩尤取得逐鹿之战的胜利而一统中原,并于晋南解州一带建功立业。临汾记录了太平盛世的尧王,以仁爱、博大的胸怀了“尧阶三尺”的简朴生活垂范后世。历山舜王坪的人们,至今仍讲述着舜帝的礼义德行。无论是在系舟山还是在禹门口,禹王用自己的光辉足迹为山西谱写了恢弘历史。从那时起,晋南地区成为“中国”之地,“九鼎之尊”,足以水明起富饶辽阔的程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击壤之歌,又展现了田园般的生活画卷。
河东地区(即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不仅有许多的传说故事,更有珍贵的遗址文物,这些遗址文物在历史的荡涤下,更显现出了先祖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崇敬来走进黄土高原上的穴居代表——地窨院。
在山西省运城市,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名叫“地窨院”的民宅,有民谣形容道:“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其建造方法是,把一块土地四四方方挖下去十多米,然后再在切成平面的四壁挖窑洞,冬暖夏凉。“地窨院”有通向地面的斜坡,院落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点的几十平方米。每个院子中央都有一眼旱井,下雨时雨水流入井里,既不会淹没院子,又可饮用。这种罕见的居住方式已吸引很多游人前来观看。
地窨院,即地坑院也叫,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院在河南西部的三门峡、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我国的居住民俗传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名言警句精选(读书、励志).doc
- 后宫甄嬛传上的诗歌.doc
- 听写VOA标准英语体会.doc
- 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组与方程组专题.doc
- 启示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特点与.doc
- 吴正宪团队精神给我的启示doc.doc
- 吴碧云 电视摄像作业.doc
- 吹风气软水加热器安装方案.doc
- 员工培训(xin).ppt
- 名著导读教学案例.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