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心灵归隐精神丰碑
苏轼,心灵归隐精神丰碑
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很多文人保持了应有的操守和良心,他们都把归隐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尘世的流俗,黑暗的官场,让他们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坚守知识分子的原则和良心,要守候自己高贵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们选择了归隐。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代表的苏轼到底是否归隐,专家学者历来对此持有不同见解。
许多学者认为苏轼从来没有真正地想做一个隐士。对“归去”的反复吟唱,只是他对于陶渊明代表的士人出世精神的承继与发扬而已。李泽厚先生指出,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也有学者认为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有的学者认为苏轼在黄州、阳羡等地都曾买田,是实际上的暂时归隐,也有人认为苏轼虽然买田,但是始终未能真正归隐。
笔者认为苏轼是心灵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
中国人历来就讲“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或“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世外桃源,隐居于山林,这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这是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泰然处之,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心境,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真正的隐者不是肉身的归隐,而是心灵的归隐,笔者称之为“心灵归隐”,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纵观苏轼的一生,其精神状态从“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到“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再到“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是一个逐渐解脱的过程,尽管这三种心境在许多时期是交融一体,但占主流的仍然是“心灵的归隐”。在苏轼的现有350首词作中,有87首词101次使用了“归”字,扣除15首词中15次与归隐思想无关的“归”字,仍有72首,占全部词作的五分之一。而以“隐”、“还”、“逝”等其他词语咏叹归隐主题的还没有计算在内。可见,苏轼确实有着一颗归隐的心灵,而且伴随他的一生并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由早期的思乡、归耕的具体寄托到黄州时期(含离黄赴汝途中及居住常州期间)的“聊从造物游”(《菩萨蛮》)的超脱,再到晚年的“北归”与“天涯未觉远”(《发广州》)的同一。
苏轼的归隐情结几乎从他一踏入仕途就已经产生,并且伴随了他的一生。无论是不得意时的仕宦(如通判杭州和知州密徐时期),还是痛苦的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抑或是较为得意的元?时期,“归隐”始终是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难以挥去的情结。苏轼科举成功就去做官了,他刚进仕途就想着归隐,他和弟弟子由经常讨论怎么归隐,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不做官。苏轼曾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物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这表明了苏轼对待金钱,对待富贵的态度,他认为金钱也好、做官也好,只是暂时用它;但是精神、心并不能留在这个上面。
如果苏轼可以随其流,扬其波,定会生活得很好,但他是个不识时务的俊杰。他有着那个时代的人不能明了的东西,尤其是不适合官场中的价值观。熙宁变法时期,如果苏轼苟从王安石就不会有“乌台诗案”和黄州流放;元?更化时期,如果他苟从司马光则不用屡求外放。这种“独立不随”的精神,在苏轼词中的表达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也是“自怜冰脸不时宜”,“尚馀孤瘦雪霜姿”(《定风波?咏红梅》),其中的主要支持力量就是心灵归隐情结。因为,士人如果不以仕宦为人生目的,自然就把功名看得轻了;如果随时有着 “欲隐则隐”的情怀,则自然不会阿谀苟合、随波逐流。因此,旷达的体认与隐含的悲哀才是一个完整的心灵归隐情结,才能体现一个完整的苏轼。
苏轼的心灵归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灵归隐的精神家园。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这是苏轼政治上受打击后一贯的思想挣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收尾,余韵深长。旷达不羁是先生的本性,遗世独立的道家思想几度让先生在出世与入世中徘徊挣扎,于是乎,空漠中的旷达不羁更让人感觉无尽的深刻沉重。苏轼此时,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空漠中,旷达不羁地退避。这是苏轼这种高品味的文化人所能对世俗表达不满的唯一途径。“江海寄馀生”其实和“羽化而登仙”一样,是他又一次精神上的解脱,苏轼的归隐,不过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大隐隐于市,如同任何一位有着大彻大悟的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