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人姓名中避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中国人姓名中避讳

谈中国人姓名中避讳   [摘要]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关键词] 中国人 姓名 避讳      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常常遇到人物的名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的现象,这就是避讳。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   人物姓氏的避讳,大约起源于周代。孔子在记史的过程中,就明确地提出过,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的上下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做“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做“私讳”。还有一种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叫做“圣讳”。   “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讳。进而,还要避讳皇帝的字,皇后及皇帝的父祖的名讳;推而广之,连皇帝前代的年号、帝后的谥号、皇帝的陵名以及皇帝的生肖和姓氏,也都要避讳。   到了秦代,这种“国讳”便开始制度化了。本来,秦代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这一个月被称为政月。可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但是这样改还不行,避讳还不彻底。进一步,又改成音近义也近的“端月”,不仅如此,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为了避讳,于是“楚地”被改成了“荆地”。   到了汉代,避讳制度趋于完备,避讳范围趋于宽广了。例如,汉高祖名“邦”,由于避讳,不仅口头说话或书面写作时,该用“邦”是,都改用“国”,而且对那些早已定型的文献,也要加以改动。比如,《论语#8226;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就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国”。汉高祖的吕后名“雉”,当时的文字,凡事遇到“雉”字,就一律改成与“雉”同义的“野鸡”。汉文帝名刘恒,因为“恒”于“常”同义,于是把“恒山”改为“常山”,把“?娥”改为“嫦娥”……   唐宋时,中国崇尚儒术的另一个高峰时期,人物姓名避讳的风气,??唐宋时代也更加盛行。   唐朝初年,中央设有六部,其中有一个部叫“民部”。但是,由于唐太宗名李世民,为了避讳,于是把“民部”改为了“户部”,而且“户部”这一名称沿袭了下来。唐太宗名李世民,“世”讳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三世”称为“三代”。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人风”二字,本应为“民风”……   到了宋代,这种避讳之风,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高峰,不仅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要避讳,而且只要是音同乃至只是音近的字也要避讳。比如,宋仁宗名赵祯,“祯”字要绝对避讳,自不待言,与“祯”同音的“蒸”字也要避讳,蒸干饭的“蒸”字,得改为“炊”。更突出的是,宋高宗名叫赵构,为了避讳,不仅“构”字本身不能用,而且凡是与“构”同音乃至只是音近、形近的字,如够、媾、沟、购、遘、垢、觏、勾、岣等多到50个字,也都要避讳,不能用。   乃至清代,这种避讳,不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大加扩展、延伸。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廷任江西考官。他将当时规定的必读书《大学#8226;右传之二章#8226;释新民》中的一句现成话“维民所止”作为考题。这句话原出自《诗#8226;商颂#8226;玄鸟》篇,是颂扬王者的。谁知却招来了杀身灭族之祸。当时,有人告发说,原句中的“维”“止”二字,是将“雍正”二字去了头。雍正皇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即将查嗣廷革职问罪。终致查嗣廷病死狱中后,还戮尸示众。其子也因此而坐死,家属也被流放。不仅如此,还由于查嗣廷是浙江人,而浙江省也因此被牵连,被下令停止乡会试六年。   这种近于文字狱的严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搞了帝制复辟以后,也大肆实行避讳。北京煤铺墙上原有的“元煤”二字,都一概涂掉,因为“元煤”与“袁没”谐音。一次类推,“元宵”也得改成“汤圆”,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把“元宵”称作“汤圆”这种习俗,现在仍在许多地方流行。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不仅大到皇帝的名字要避讳,而且皇帝以下的官员的名字也要避讳。《老学庵笔记》曾经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州官,名叫田登。由于“登”与“灯”同音,元宵节放灯时,出的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能说“放灯三日”。这个故事后来便形成了一个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家讳”,本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但在与族外人交往的过程中,族外人也必须尊重别人的“家讳”,如果再加上某些政治社会的原因,有的“家讳”也就不完全属于“私讳”,而变成社会的一种“公讳”了,比如,考察陕西省韩城县,姓“同”和“冯”的两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