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生学1-第1篇 章 人类和环境-陈光弟.ppt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不同化学物有不同类型剂量-反应关系 有毒元素或化合物:在体内蓄积 控制:最高容许限量(最高容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容许负荷量) 甲基汞中毒症状发生率与人体总负荷量的关系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不同化学物有不同类型剂量-反应关系 必需元素及化合物 含量太低?生理异常?功能障碍 含量过多?病理改变?中毒或死亡 饮用水中氟含量和龋齿数、氟斑牙的关系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三)暴露时间 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t1/2)及作用时间影响 y=I/K (1-e-kt) 式中:y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 I ? 吸收量(I=摄入量×吸收系数); t ? 作用时间(d); K ?排泄率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化学物质在机体内的理论蓄积曲线 第2个t1/2 :达最大蓄积量75% 第3个t1/2 :达最大蓄积量87.5% 第6个t1/2 :达最大蓄积量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四)环境因素 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5 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10 3.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使其毒作用增强 0+2=10 4.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其机制可以是功能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或受体拮抗 2+3=4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五)个体易感性 影响个体感受性的因素: 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能状态、遗传因素、个人行为(吸烟等) 例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一周内比前一年同期多死亡 的4000人中,80%原有心肺病 缺乏血清抗胰蛋白酶因子:对刺激性气体的肺损伤敏感 G-6-PD缺陷:对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所致溶血敏感 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 ): 由于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 ——卫生标准要保护该人群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正常人群与高危人群对污染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 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环境保护法》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 (二)规划措施 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 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2.净化处理 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环境污染的防治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治理前的环境 治理后的环境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4.其他排除途径 毛发、唾液、乳汁、月经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 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 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 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环境毒物:环境中存在的毒物 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 * 卫生学 (第7版)·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一) 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