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对民族习惯法影响.docVIP

论市场经济对民族习惯法影响.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市场经济对民族习惯法影响   [摘要]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延续和变迁的统一体,市场经济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体现在内容,执行等方面。人们更看重个人利益,其执行者以增加收入为目标参与调解。民族习惯法的变迁伴随着混乱和扭曲。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少数民族习惯法 个人利益 变迁      习惯法在凉山彝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传承。凉山位于横断山脉大雪山南部,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过度地带,境内山势起伏,峰峦叠嶂,“林箐险阻,道路难进”。中原王朝没有实行过有效统治,这里家支林立,成为被称为“独立倮倮”地区,要深入凉山,须找到势力强大的保护人方可成行。其经济形态主要为农业,还有畜牧、捕鱼、狩猎、伐木、采集、养蜂等副业,商品交换未成为独立经济部门,没有集市贸易和专业商人,人们靠家支完成经济互助。民主改革废除等级制度,建立完善基层政权,削弱家支制度。民改后,家支、习惯法被视为奴隶主统治工具,屡屡遭批判。改革开放后,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渗透彝区,人们价值系统面临数千年最深刻的变迁。年青人走出彝区,到外面打工,接受现代知识和观念。以前羞于卖东西的彝人开始做生意,人们越来越看重经济利益。这些对习惯法产生深刻影响。   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仍然为当地人民所信仰和需要,被他们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纠纷。当前,除由国家法直接管辖的案件外,凉山彝族的绝大部分纠纷,仍由习惯法解决。家支内纠纷由家支头人依据习惯法解决,家支之间的纠纷也通过习惯法处理。凉山彝族人的宗教鬼神思想也约束当事人采用习惯法调解纠纷,并遵守遵守习惯法的解决结果。由于彝族习惯法更着重调解人的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当地人民服从其权威。调解人德古依习惯法调解时,多用“尔比”之类的格言、警句和谚语等充满诗性的彝语。这类格言警句多借用自然事物作为譬喻,形式生动活泼,广涉习惯法规则、道德戒律、宗教禁忌、常识常理等各方面内容,它们源远流长,承载祖先乃至族群的古训,被彝人所喜闻乐见,在纠纷解决中颇具感召力和说服力。而且,除非出现反复多次调解的情况,习惯法的处理更经济,能够为彝人们承受。最后,在解决纠纷的程序与结果方面,习惯法注重调解和谈判,也受到彝族人的欢迎。   习惯法解决纠纷模式是和解性质的。法人类学家兰贝特区分习惯法和国家法两种模式为“协议的判决”和“命令的判决”,而科里尔称为“获得补偿与妥协的机制”和“报复的继续敌对的机制。”在乡土社会,关系的维续很重要,当事人的首要目的是修补受损的关系,习惯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强调双方关系的恢复。与博安南研究的非洲蒂夫人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事实”难以捉摸,顺畅的社会关系被认为比事实的精确更具有文化价值。调解的结果是是通过各方积极的同意过程而达致,不是被动的默认。是三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不是由外在强压的判决,尽管这种判决貌似公正与合理。这也并非意味着双方特别喜欢此处理结果,但纵观全局,该结果是所能达致的方案中最有利的,即使比他们原来所期待的要低。在凉山,“为了一天不与他人发生纠纷,宁愿无偿地送一匹马给别人骑;一天不闹事,有百年的福气;一夜睡不好,重铺三次毡子。朋友多为上,仇人少为妙。”所以,一旦出现纠纷,人们渴望尽快处理,从而使原来的关系得以恢复和重建。   凉山彝族习惯法是家支习惯法。家支,意为“同祖先兄弟”,是同一父系血缘连接起来的社会群体。家支对全部彝人是绝对重要和必须依赖的。“不能不有的是牛羊,不可不吃的是粮食,不能不有的是家支”。家支成员若遇婚丧、建房、赈灾、赔偿命价等等大事,有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分摊费用的义务;对家支鳏寡孤独,有抚养义务。家支帮助是通过习惯法的“尔普”实现的,固定型指家支成员在协商好的项目内,如遇灾难,其他成员即按既定标准统一缴纳。游动型指单靠原有的“尔普”群体不能完全解决,该家支成员买酒给“尔普”群体外的家支成员喝,请求帮助。受市场的影响,“尔普”出现变化,范围缩小。如“阿比惹你惹史家支家规”的摊派适用于三代以内的家支成员。“尔其家规”规定,“家支里的人员与外部的人打架受伤,或死亡,要赔偿,由当事人自己负责,不关家支里其他成员的事情。”根据习惯法,外家支对本家成员的赔偿,由所有成员分享。但有的成员为避免赔偿被分去,专门上法院起诉。有的在得到赔偿后,不按习惯法分配,独自享用。如1997年9月,昭觉县一干部的儿子被车压死。按习惯法,应赔人命金44锭银子,折3000元。小孩母亲要4万元~5万元人民币,司机只赔3万元,女方同意。按习惯法,小孩家应把1500元给德古, 5000元给小孩舅舅,1000元给小孩姐妹,约占总赔金的三分之二。但小孩母亲把赔偿金拿回家独占,第二年30多岁病死,德古和邻居们认为得到报应。彝谚说“者阿格木者”即不该吃的吃了,吃胀了,就会“牛黑格黑”会受到天神――太阳、月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