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流行调查与研究
2010年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流行调查与研究
摘要:通过田间考察、白背飞虱监测、室内分子鉴定等方法调查研究2010年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流行概况,掌握了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生的面积、发生程度、水稻品种感病性、介体昆虫种群动态等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在湖北省长江沿线的荆州、孝感、咸宁、黄石、鄂州、黄冈等地的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水稻品种普遍感病,该病毒病已随介体昆虫白背飞虱从南方水稻种植区传播至处于长江流域的中部水稻种植区,并有进一步向长江以北扩散的趋势。
关键词: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4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17-04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周国辉等[1]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4]。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受害面积在30万hm2以上,其中失收面积超过0.65万hm2[5-7];2010年又在南方地区暴发流行,造成水稻中晚稻受灾面积约120万hm2,给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该病毒病的危害区域快速地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扩展至中部水稻种植区(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8,9]。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以前,未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报道,2009年该病毒病在荆州局部水稻种植区被发现,而2009年8月份以来,已经在湖北省长江沿线的荆州、咸宁、黄石、鄂州、黄冈等地相继有疑似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8,9]。鉴于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危害性、水稻病害监控的需要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因该病导致的社会稳定问题,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组织调研小组前往荆州、咸宁、黄冈等地水稻种植区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面积、严重程度、水稻品种感病性、介体昆虫的种群动态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根据湖北省2009年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以及2010年各地市植物保护站(局)对该病毒病的上报情况,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组织调研小组和各地市植物保护站(局)于2010年8月中旬、9月中旬对湖北省长江沿线的宜昌、荆州、咸宁、黄石、黄冈等市进行全面调查,先后调查了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荆州市荆州区、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嘉鱼县,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浠水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等14个县(市、区)的23个自然村,实地调查了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水稻品种感病性、育秧期降雨情况、育秧时间、栽培方式、水稻矮化率和病害严重程度、介体昆虫的种群动态等。
1.2 白背飞虱动态监测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介体白背飞虱迁入数量密切相关。调取湖北省稻飞虱监测点(武穴市植物保护局、通城县植物保护站)2010年3~8月白背飞虱迁飞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3病原检测和鉴定
1.3.1水稻矮缩样品等材料的采集与保存采集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荆州市荆州区、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嘉鱼县,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浠水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等14个县市的23个自然村的水稻矮缩样品。活株剪掉上半部后种植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所防虫网室内,病株上半部则保存于-70 ℃超低温冰箱中。病毒检测对照样品为已经鉴定的湖北公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病株(2009年采集)、湖北孝感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病株(2009年采集)、福建福州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福建连城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病株以及实验室保存的RRSV和RDV dsRNA基因组核酸样品。
1.3.2病毒dsRNA基因组核酸的提取和电泳病毒基因组核酸(dsRNA)的提取参考周雪平等[10-12]病株中直接提取病毒基因组核酸的方法,略加改进。具体步骤如下: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水稻病叶,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用2倍体积的2×STE及酚、氯仿抽提,低速离心。上清液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7%,注入用17%乙醇1×STE平衡过的纤维素(CF-11)柱中,然后用80 mL 17%乙醇1×STE洗脱,再用不含乙醇的1×STE洗脱,洗脱液用乙醇沉淀后真空抽干,即为RBSDV-dsRNA。提取的病毒dsRNA基因组核酸片段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加以分离,EB染色观察结果。
1.3.3RT-PCR检测根据已经发表的RBSDV湖北分离物S10片段(AF227205)和SRBS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