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儒家诗教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宋代儒家诗教特点

论宋代儒家诗教特点   儒家诗教是随着北宋初起复古运动的蓬勃展开和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重新确立的,经过周敦颐、二程等诸儒的努力逐步走向完善,而朱熹的文论主张则标志着儒家诗教原则的成熟。宋代理学家的目标非常明确:复兴儒学,弘扬理义,维护纲常伦理。因此,与之前的儒家诗教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派别的文论观相比,宋代儒家诗教原则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兼容性。关于宋代新儒学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代表说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是通过三教互黜,较量得失,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加以熔铸改造,达到三教合流。这就是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思辨为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道学。”宋代儒家诗教在继承传统儒家诗教衣钵的同时,也批判地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甚至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兼容性特点。周敦颐曾写过一首评论韩愈排佛的诗:“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题大颠壁》)表明自己不赞成一味反佛,认为佛教也有可取之处的态度。邵雍提倡“以道观道,以性观性,以心观心,以身观身,以物观物”(《伊川击壤集序》),“以物观物”的说法来源于道家“观物之乐”,忘情人世、物我齐一的老庄思想,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诗歌存善恶的批评标准,对现实采取的是一种超脱的态度,流露出道、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色彩。涵泳及悟入的方法既是理学家提倡的创作方法论,也是理学家坚持阅读经典的研究方法,朱熹在这方面的思想最为丰富,对宋代诗学的影响也最大,《诗人玉屑》引录较多:“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方有所益”、 “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在理学家看来,涵泳首先是“玩味”、“咀嚼”,正是由于通过“涵泳”、“咀嚼”,才能品味出文章的味道和妙处,从而使读者喜欢文章,以便更快、更好地悟出义理和更仔细地体味其义理,这种涵泳自得的方法比老师的直接教诲传授更有实际效果,也更便于学道。这种由涵泳而省悟的思维形式,明显地统合着佛家“顿悟真???”的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为真”的艺术思想。宋代儒家诗教是坚持儒学伦理本位、道德中心的基本原则,对异质文化采取了积极的开放兼容态度,将儒学的伦理与佛道的哲理融为一体,从而使宋代儒家诗教达到一个新的哲学高度。   其二,具有浓重的封建说教色彩。宋代儒家诗教共性之一就是重道轻文,重视文章所承载、表达的思想内容。既然“道”的内涵直指封建的伦理纲常,那么宋代儒家诗教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石介认为,诗赋、碑颂等各类文章,“必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辞”。(《上赵先生书》)把教化仁义、礼乐刑政看作“文”之根本,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学作品都是他批判、攻击的对象,所以他说“今之为文,其主者不过句读妍巧,对偶得当而已;极美者不过事实繁多,声律调谐而已。雕锼篆刻伤其本,浮华缘饰丧其真,于教化仁义礼乐刑政,则缺然无仿佛者。”(《上赵先生书》)邵雍在《观诗吟》中说“无《雅》岂明王教化,有《风》方识国兴衰”,明确地提出自己评诗论文的教化视角;在《诗史吟》认为诗的功能是“可以移风俗,可以厚人伦,可以美教化,可以和亲疏,可以正夫妇,可以明君臣”,是典型的儒家诗教观的体现。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成若,乃作乐以宣时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虽然评论的是音乐,但体现了周敦颐的文论观,作文应宣扬封建的三纲礼法,以教化百姓,使天下太平。二程更是把文章教化的作用推向极致,他在《上仁宗皇帝书》中说:“词赋之中,非有治天下之道也;人学以取科第,积日累久,至于卿相。帝王之道,教化之本,岂尝知之?”(《二程集》)朱熹时代社会风气极其推崇苏文“孝宗最重大苏之文,御制序赞,太学翕然诵读,所谓‘人传元?之学, 家有眉山之书,盖纪实也’。 ”(《宋诗话全编》)朱熹虽然很喜欢苏轼诗文,但由于苏轼出入百家,道其所道,并非一尊儒术,所以他大加贬斥苏学“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答汪尚书》)此时朱熹在批判苏轼时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惟一的价值尺度,却绝口不提苏轼“文辞伟丽”的好处,可见注重封建的伦理道德的说教在朱熹思想中乃至整个理学体系所居的中心位置。   其三,强烈的理性化倾向。宋元儒家诗教重道轻文的文学观,决定了在处理文学中的情与理的关系时采取以理抑情的态度,用理性控制个人情感的抒发。邵雍反对诗歌中抒情,他提出了“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观物外篇#8226;皇极经世绪言》)排斥文中个人情感的抒发。邵雍在理与情的关系上是以理代情,在理与文的关系上则主张“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即理本文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8226;击壤集提要》)二程甚至把人的感情欲望看作伦理纲常的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