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新闻报道不足及改进
环境新闻报道不足及改进
200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华尔街日报一组关于中国题材的报道获得了国际报道奖,其中《“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中国赤脚医生打响环境保卫战》等几篇涉及中国环境问题。无独有偶,去年8月份起,纽约时报进行的《发展中的窒息》系列报道,较全面地触及了我国目前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高、有毒物质排放量大、公众健康状况恶化、动植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这两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我国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环保界、新闻界及政府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报道并不是“妖魔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态势: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宏观决策失误、相关法律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片面追求GDP、地方保护主义等,其中,还有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落后的因素。另外,传媒的努力远远不够,监督环境的舆论功能还未完全体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未得到充分释放。当然,鉴于体制原因,环境新闻的传播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外在因素,这些客观的制约短时期内不大可能有彻底改观,或者说是媒体本身无法突破的。
环境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抛开外在因素,媒体自身在环境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指导思想重视不够。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不少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缺乏长期议程,常常呈现应景之举。如遇突发性的环境问题,新闻报道、评论蜂拥而上,过后很快烟消云散,少有将恶化的环境现实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公众的。这种“运动式”的效果并不能持久,反映出媒体在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以报纸为例,各家报纸都辟有各种固定的专栏、专版,但很少有环境新闻的,往往连某些常规性的报道题材也被忽略了。例如水危机是未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而在今年的3月22日“世界水资源日”与“中国水周”,从中央大报到省市党报都市报,??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可见,报纸对我国水危机问题的舆论监督力度普遍欠缺。
还可从另一侧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境记协)自1986年成立,迄今20多年,参加该团体的新闻媒体却不踊跃。报纸只有106家,除了中央和各部委的行业报外,全国31家省级党报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北、山西、安徽、贵州、内蒙古9家;数百家的地市级党报中仅有长春日报、江城日报、廊坊日报几家;几百家晚报都市报中也只有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民晚报、今晚报、城市晚报、秦皇岛晚报、假日休闲报等十几家;在109名个人会员中仅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①“态度决定一切”,由此也可窥见不少报纸对环保的重视不足。
2.传播者的环境主体意识欠缺。这方面有两点表现:一是有的记者环境意识不强,二是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色。前者如曾爆出的电影《无极》拍摄时云南香格里拉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事件,当初在拍摄过程中曾有不少媒体的记者跟随采访,却没有报道此事。电影上映后由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揭露,众多媒体方才跟进,这表明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平时的环境意识薄弱,置身现场也无动于衷。后者如近年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媒体联动的环境采访活动,这种活动往往能使一些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值得肯定。但这类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访活动,媒体往往被动地“领衔受命代言”。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有的记者甚至会角色错位,跟随上级领导前呼后拥地到地方听汇报。这种仿佛“钦差”的身份难以采访到更多的东西。有的记者随团吃喝玩乐、收受土特产等,很难做到深入挖掘、客观报道当地的环境问题。
3.题材狭窄,报道片面。大量环境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揭露环境污染的事实给人以警醒,对此本无异议,也应当成为环境新闻报道的主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并非环境新闻的全部,现实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有融洽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令人备受鼓舞,可这种正面题材很少。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200多个环保法规、条例,但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新闻媒体对它们的宣传报道不多,公众不甚了解。此外,海外的环保情形在我们的媒体上也鲜见踪影,不利于公众开阔视野。有的环境新闻涉及某些专业知识,而记者又知识储备不够,或是情感压倒了理性,或是思维单一,考虑问题顾此失彼等,导致了有些新闻报道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有的热衷于专抓排污口“现行”曝光,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对企业也有警示作用,但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毕竟不能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应向关注环境污染的深层次挖掘,引导受众对环境问题做多方面的思考。
如何改进
环境新闻的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