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大学 2013年第1期
我大学 2013年第1期
1963年,我是以第一志愿走进贵州大学校门的。为进这大学,我经历了曲折坎坷。
1960年,我从贵阳师范学校毕业,19岁,那时,血气方刚,不谙世事,内心一些东零西碎的欲望在勃发,更不懂什么参悟,认定大学是无与伦比的殿堂,始终怀着一己的希望:要踏入大学的门限。
我一门心思要考上海电影学院,还偷偷写了一个电影剧本,权当练笔和见面礼。
正是师范毕业考试时,上级抽调我去清镇梨倭乡蹲点,任务是扫盲。在一间麦秸秆和泥巴砌起來的房子里,在几盏昏暗的马灯下,村民收工回来,吃了饭,就来这里评“工分”。评了“工分”才上课。他们并没这种渴求,我教他们认字,他们就打瞌睡。
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每天洋芋、麦粒,也难果腹。我心猿意马。白天呢,在农村晒坝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读《德伯家的苔丝》。脑海里却总在想,大学报名考试时间快到了,这个扫盲班还要办多久呢?辗转反侧,思前想后,我决定赶回去报考!我背着背包,从梨倭步行到清镇,大约走了两个小时,再坐马车往贵阳赶。我的行为,惹得上级领导大怒,考大学?就想成名成家!去农场劳动,以观后效。
他们的理论是,你吃了师范三年人民助学金,至少要为教育服务三年。我只得认了,胳膊拧不过大腿。
机关农场,在二戈寨往南的牛郎关。那劳动,有些不堪了。我咬牙挺住,在日记上写下:“劳动这一关,我必须闯过去!”
有半年时间,我的任务是:每天去贵阳拉一车大粪到农场,一个人独立完成。往往,下午两点从牛郎关出发,经石油库、二戈寨、八公里、倒岩路、冷冻厂进城。至于在哪里弄到一车粪,这是你的事,没人管你。这是1960年哟,饥荒的年头,有了肥料,才有农作物的收成。肥料就特别抢手。这里的逆定律是:饥饿决定了粪便的有限。反反复复中,我终于熟悉了贵阳市的粪源,当然也有焦头烂额的时候。这里没法如实写来,那有可能堕入自然主义泥淖。每当我装满一车粪,就要把车顶的木盖上锁,洗净车身,停放好,以备第二天一早上路。
一个人上路,将胶轮车的皮带套在肩头,身体向前倾斜,脚底用劲一蹬,车就起动了。这时,目光要前后左右四顾,要选比较平顺、坡度小的路面,因为这时没有任何人会来帮助你。实在累了,就找个僻静安全的路边歇息。心情好的时候,看着路边的绿树,还会哼哼歌。心情偶尔恶劣,也十分沮丧。我剃了平头,对所有人熟视无睹,我想我心存高远,打不垮的!
中午到了农场,休息,下午又拉了空车进贵阳。周而复始。
有半年,是做地头的农活,种菜,施肥,春种秋收……
我那时住在农场牛圈的楼上,楼下不断飘来牛粪的气息和牛磨牙、反刍的声音,蚊虫也十分嚣张。我床头贴了鲁迅的墨迹:“我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
我坚持在煤油灯下夜读,笔记,写作,心中涌动的是“不信东风唤不回”!
三年还债期终于过去,1963年,我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考了,可那年上海电影学院没来贵阳招生。考场设在蔡家街的贵阳女中。待考的人,年龄不等。可能都像我一样有些故事吧?进考场的通道上写有“手持准考证,鱼贯而入”字样。电铃响起,考场门开了,考生就像如今过安检一样,静悄悄鱼贯而入。
我走进考场那瞬间,没有喜悦,毫不紧张,觉得这是对一个渺小愿望的一种可怜的、迟到的补偿。
高考第一科是作文。头晚,我把我近期的习作翻了翻。
当我看到《五一日记》和《唱国际歌想起的》两题任选一题时,我有点兴奋。《唱国际歌想起的》正符合我才写的一首长诗的题旨。一小时,我几乎一挥而就。
以后的几科,也大体顺利。
1963年8月,我在一家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首长篇朗诵诗,在我收到一笔可观稿费的同时,也收到了贵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信封厚厚的,还有热情洋溢的欢迎信。我一阵高兴,一阵苦涩:我踏进大学整整延宕了三年。
在这前一天,在教育局工作的表哥来电话,说我的作文是全市最高分。没说我录取没有,我也没问。
1963年8月底,我搬进了贵大。
我很喜欢花溪的环境。青山环抱,绿荫匝地,风轻轻,云也轻轻,安谧至极。在公园门口,有陈毅“真山真水到处是”的诗句。
贵大也是福地。校园里的梨树,每到初春,无声无息地开出白色的花瓣,冰清玉洁的,如絮如脂,满树都是。我们系是一幢黄色的两层小楼,就在绿树丛中。每到课间操,早上九十点钟的阳光,透过绿树洒下来,空气里绿叶的气息,朦胧缭绕在我们身边。大家一字排开,自由地伸伸腿,弯弯腰。
我喜欢校园里碎石的小径,小径两边长满了花草。去教室,进饭厅,大家都走在小径上,人头涌涌,这时,你才知道学校还有这么多人。同学都青春年少,女同学虽说穿得朴素,却透着不可掩抑的活力。
我喜欢学校图书馆的气氛,那里书多,阅览室里鸦雀无声,查资料,作笔记,写小说的都有。图书馆一位老师的板桥体书法也很耐看,他的条幅悬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