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几何部分备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高考几何部分备考研究

2008年高考备考研究(几何部分) (在河北省2008年高考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 唐山一中 王 君 一、2007年高考试题回顾 1、18套试题中,老课程卷考察知识的主干内容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等主体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等主体 函数(单调性、极值、值域、不等式、曲线的交点等) 导数—— 解析几何(切线、取值范围等) 数列(牛顿法、数列的单调性、不等式)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体现向量的方向性) 向量—— 解析几何(体现向量的几何性、代数性) 立体几何(体现向量的几何性、代数性) 三、立体几何的复习 (注意:以下所举高考题的编号,是该题在《立体几何交互课堂》或《解析几何交互课堂》教学软件中的编号,不是该题在整个试卷中的题号) 1、立体几何的命题趋势 ①趋于简单。因为新课标中对立体几何的理论部分做了较大的删减。 ②突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的应用。近年来,与长方体有关的题目占的比例非常大。如:05年,以长方体出现的题目有7个,由长方体变形的有12个;06年,以长方体出现的题目有4个,由长方体变形的有6个;07年,以长方体出现的题目有8个,由长方体变形的有8个。 长方体可以作为判断题的模型。例:扩展习题/线线关系/2题(拖一个长方体); 长方体可以作为举反例的模型。例:扩展习题/线面平行/5题、6题; 长方体可以作为大题的模型。例:高考题/06全国Ⅰ/3题,高考题/06江西/5题.。 ③体现“一题两法”的命制办法,即同一个试题可以使用传统和空间向量两种方法来解决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垂直: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这两条线,不仅体现了知识的逻辑关系,而且体现了思维的层次关系。依照这两条主线,解题就有了明确思路。以垂直为例:要证面面垂直,需证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需证线线垂直;已知面面垂直,可知线面垂直,已知线面垂直,可知线线垂直。(扩展例题/线面平行的性质/4,面面垂直的性质/2,3是体现这种逻辑关系的最好的题目) 两条主线中,含有立体几何的五对重要定理。 长方体就象一个神奇的魔方,有我们需要的各种素材。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就是长方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007湖北/1,公理4/注意/page2) 例:扩展习题/异面直线/8题。线面角/12题。二面角/14题。(在正方体中,集中训练三个角的找法) ③要把垂直关系作为重点,把找垂足作为关键复习。这既是“一题两法” (例:2007/全国卷1) 找“燕形”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2005/全国卷1,2006/安徽) ⑤向量法要讲就要讲透,练熟。以免考场上学生哪种方法都用不好。 四、解析几何的复习 1、解析几何的命题趋势 ①由曲线求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包括位置关系)是解析几何题目的两个主要类型,任何时候都不会跳出这个圈。 ②题目朝着与方程、函数、不等式、导数、向量、三角函数结合的趋势发展。 ③由于解析几何题目不能跳出上述两个核心内容,所以许多解析几何试题都是由我们熟悉的题目演变而来。 例:一道高考题的演变。数学习题的编造/例1。 2、解析几何的复习要点 ①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每种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现在资料上介绍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比较多,但是主次不分,解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用哪种方法更合适。 总的来说,求曲线方程就是“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所谓“直接法”就是通过动点(x,y))b、消元但不求解。一是用判别式△,解决交点个数、弦长、面积等问题;二是用韦达定理,解决与x1+x2,x1x2,y1+y2,y1y2有关的问题。最常见的是:弦中点问题、向量和问题(扩展例题/椭圆性质/5题,6题。2005全国/12题)、向量点积(夹角)问题(扩展例题/直线与圆位置关系/5题)、“定比分点问题(分点最好在坐标轴上)”。这些问题都容易和x1+x2,x1x2,y1+y2,y1y2建立联系。还有一些问题,应用韦达定理的条件并不明显,需要在变形过程中发现,或创造条件使用。比如,证明点共线时,不是直接证明斜率相等,而是去证明斜率之差等于零,在作差变形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韦达定理的使用条件。又如,应用条件|PA|=|PB|时,我们可以取AB中点D,转化为PD⊥AB,这 就和中点问题建立了联系。(扩展例题/双曲线性 质/4题、2005全国/12题、2006其它/38题)。 c、不消元,设出交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