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章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PPT.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PPT

参考书目:;5.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教育哲学史;四、中国传统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想主体身份的多位一体: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甚至包括政治家、文学家如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 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为其教育哲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营养,他们不是书斋中的哲学家,不是空谈教育的理论家,而是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思想家。 教育思想与哲学的具体联系: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与辩证法、历史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先秦到清末 西周以前:宗教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教育哲学的兴起; 两汉时期:对教育的神学化的论证(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道教、佛教与玄学 隋唐时期:道教教育哲学的继续、中国化的佛教教育哲学与韩愈的道统论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宋明时期:三教融合与对抗背景下出现的理学教育哲学 明末清初:思想的启蒙与人性的解放;官师合一,六艺教育 礼:吉、凶、军、宾、嘉; 乐:乐舞、乐语、乐德。 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下移,从何时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大致而言,它是伴随着当时政治与经济的下移而展开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周王室下移到诸候公室。 第二阶段,学术下移于士阶层。;士阶层的崛起 伴随着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崛起也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即春秋时期多是本属王官的知识人流入诸候之采邑,或一些本是贵族的文化人家族颓降为“士”,主要是身份的下降。但在后期即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主要则是下层平民中大量受到教育的“士”或进入官府,或自成组织,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但拥有思想与文化权力的新型阶层。他们代替了以前的巫、祝、卜、史、宗等旧的文化人,成为当时新兴知识、文化与思想的代表和权威,以自己的思想产品换取生活资料,以自己的精神左右着当时的文化。 私学的兴起;第二节 百家争鸣与诸如子百家教育哲学的勃兴 先秦儒、墨、道、法家的思路: 儒家的思路:伦理社会与道德教育。 社会至上;伦理本位;价值等差;追求和谐;德主刑辅。 墨家的思路:大同的社会与兼爱的教育。 道家的思路:自然的社会与自然的教育。 法家的思路:统一的帝国与强制的教育。 ;二、教育思想的终极依据:本体的“道”与“命”的提出 儒家 A 孔子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又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B 思孟学派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C 荀子 关于荀子思想的性质:经验主义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儒效》)。;关于天人分途 古代宗教性的天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把天道德法则化;另一种倾向则是道家和荀子所持的观点,即把天看成是一种具有自然性质的天。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同上; 对于天的态度:孔孟:天的积极作用; 荀子:消极地存在,反要待人而理,“君子理天地……无君子,则天地不理。” 对于灾异:孔孟:意志,天怒; 荀子:自然现象;;2.墨家 墨子思想的性质 基于下层民众利益之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矛盾性。 大同社会的合理性在于它是天志的反映。 如何证明天志? 从儒墨之争看中国文化道路和选择。 宗教有神论还是人本主义? 客观经验论还是主观道德论。 法治还是礼义?;3.道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老子·第十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天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4法家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