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上古汉语比较范畴
略论上古汉语比较范畴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有关汉语比较句的研究进行评述,试图确立上古汉语的“比较范畴”,下辖三个次范畴:异同、高下、得失,力求详尽罗列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关键词:古汉语 比较范畴 《马氏文通》 《中国文法要略》
一、导言
(一)“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汉语大词典》对“比较”一词的解释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对于表示“比较”的语言形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内容,刘丹青(2003)指出:“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类型学的语法调查中,差比句的句法表现已成为基本的必查项目。”
(二)汉语研究中寻求表示“比较”的语言形式,始于《马氏文通》。在此之后,黎锦熙、吕叔湘、高名凯、太田辰夫、刘月华、赵金铭等学者对此皆有研究。赵金铭确立了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分为近似、等同、胜过、不及四个次范畴,找出每个次范畴对应的语言形式,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较”范畴做出理论上的说明。由于汉语语法的演变,古今汉语表示“比较”的形式手段并不相同,故有必要对古汉语的“比较”的语法意义和语言形式加以梳理,以初步确立古汉语关于“比较”的语法范畴。
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必须是某种语法意义和相应的形式手段的统一体。我们认为,“比较”是一种语法意义,古汉语的“比较”这种语法意义还可作下位区分,再联系相应的语言形式,就构成了古汉语的“比较”范畴。古汉语的“比较”范畴至少可再划分为“异同、高下、得失”等三个次范畴,次范畴之下再作划分,详述见后。
二、《马氏文通》对比较句的研究
(一)《马氏文通》对“比”的定义为“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①马氏模仿印欧语中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认为汉语中“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①可见,马氏所说的比较句指的是形容词程度的比较。《马氏文通》的研究影响很大,黎锦熙、太田辰夫等人基本上沿用了马氏的说???。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研究尤其重要,他在“表达论:关系”有“异同·高下”一章,讲的就是比较关系,再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得失、不如、倚变”等细目,然后详细列举了古今汉语表达这些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
(二)《马氏文通》对比较句的论述集中在“静字”一章,在其它章节里亦有零星论述。马氏认为,“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等之之字,为‘如’‘若’‘犹’‘由’诸字,参诸所比两端以准其平。”①平比有三种情况:(1)X—W—比较标记(如、若、犹、由)—Y;(2)X—比较标记(如、若、犹、由)—Y—W;(3)X—比较标记(如、若、犹、由)—Y(也、者、然)。②其中,“X—W—比较标记—Y”“X—比较标记—Y—W”即表示“X—W—比较标记—Y—W”,也就是“X之W=Y之W”(可参看马氏对例372、380的分析)。实际上,(1)(2)表示的语义是一样的,只是W的位置不一样,“凡两端相比,其所以比者,必有一隐而不出者,此也”(可参看马氏对例380的分析)。(3)“X—比较标记—Y(也、者、然)”缺少W,马氏认为“所比之情,必隐寓于两端矣”(可参看马氏对例382的分析),这种句子如果Y为“读”,则其后分别助以“也、者、然、比”。
不过,我们认为马氏所举的一些例句不太恰当,自乱其例。有些句子,比较标记前有“毋、無、莫”等,应属马氏所说的“极比”,如例382“上蔡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另外,平比句的否定式,即“X—不(W)—比较标记—Y”在语义上表示X、Y在程度上有差别,应属马氏所说的“差比”,如例38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马氏认为,“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差之之字,概为‘於’字,‘于’‘乎’两字亦间用焉。其所以为较者,则象静字表之。”①表示差比的句式为X—W—比较标记(於)—Y。马氏认为Y后的W“可不言也”(可参看马氏对例404、405的分析)。另外,马氏认为表示差比还有两种句式:(1)莫、無、有—W—焉;(2)莫、無—W—Y。我们认为,这两种句式值得商榷,应属马氏所说的“极比”,虽然“极比”从语义上说也表示“相较有差”,但跟“差比”不同。至于马氏所说的由于“炼句之法”而省掉“於”字(是不是省略,学界有不同看法),则属修辞上的问题,仍然表示差比。
(四)马氏认为,“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于其极也。”①有以下几种情况:(1)“于所比之中而见为极者。极之之字,‘最’字最习用”。(2)“泛称夫极者。即用‘至’‘甚’‘极’等字”。(3)“不言‘极’‘至’而言‘尤’‘甚’。”(马氏在下面举例时无“甚”而用“益”)(4)“至静字于一句中用两次者,亦有极比之意。”马氏的一些论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混合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研究.doc
- 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辨析与重估.doc
- 清代中后期河南省粮价变化历史地理学解释.doc
- 清代前期北京房产交易中问题.doc
- 清代吏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doc
- 清代华瓷在欧洲市场变故和国内伪制之风.doc
-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开发与村落形成.doc
- 清初移民对陕南居民构成及地域文化影响.doc
- 清前期湘江下游地区米谷流动与社会竞争.doc
- 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互动关系.doc
- 鲁科版四上 Unit 2-Lesson2 She likes dancing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1-Lesson3We sing here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1-Lesson4 Again please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3-Lesson2 I can dance on Friday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2-Lesson3 What's your hobby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1-Lesson1 We have Chinese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2-Lesson4 Again please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3-Lesson1 What day is today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3-Lesson4 Again, please课件PPT.pptx
- 鲁科版四上 Unit 1-Lesson2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