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文选类诂》体例、内容和价值.docVIP

丁福保《文选类诂》体例、内容和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福保《文选类诂》体例、内容和价值

丁福保《文选类诂》体例、内容和价值   内容摘要:丁福保耗费二十年精力纂辑而成的《文选类诂》,堪称一部“选学”和“雅学”现代化的新书。其全新的编排体例,决定了它全新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按笔画类聚《文选》辞藻,成“《文选》李注通检”,方便人们学习《文选》;作为训诂辞书,又为后代辞典编纂提供文例参照或义项补充;类聚同形词、多义词,有利于词汇学、语义学的研究。   关键词:《昭明文选》 《文选类诂》 辞藻类纂 李善注   一.丁福保及其《文选类诂》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祖籍江苏常州,生于无锡。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少年时入江阴南菁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上海东文学堂。曾任京师大学堂算学教习、生理学教习及译学馆教习。一生治学精博,热心收集整理古籍;著作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编印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历代诗话》及续编、《清诗话》、《一切经音义提要》、《佛学大辞典》、《古钱大辞典》、《说文解字诂林》、《尔雅诂林》、《文选类诂》等。   《文选类诂》,是丁福保花了二十余年的精力编写成的一部检索《文选》李善注的辞书。有1925年医学书局版竖行排印本,又有中华书局1990年4月横排本行世。其自序云:   余自弱冠前,即喜读汉魏六朝名家集,而于《萧选》尤深嗜焉。盖梁昭明太子聚高斋十学士,集周秦至梁文笔,成《文选》三十卷。凡所谓综辑辞采,错比文华,沈思翰藻,锦篇绣什,靡不灿备,洵古今总集之弁冕,词林之钤辖也。隋唐传者,遂成“选学”。《隋志》:《文选音》三卷,萧该撰。《唐志》:萧该《文选音》十卷,僧道淹《文选音义》十卷,李善《文选注》六十卷、《文选辨惑》十卷,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康国安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五臣注文选》三十卷,曹宪《文选音义》卷亡,许淹《文选音》十卷。今案:隋兰陵萧该与陆法言同撰《切韵》,盖最初为“选学”者。“三卷”亦作“十卷”者,或有增纂也。曹宪精诸家文字之书,远绍杜林、卫宏之古文学。《旧唐书·儒学·曹宪传》:“所撰[1]《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之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世。”又《文苑·李邕传》:“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然则许淹、李善、公孙罗之学,当俱出诸曹宪者也。僧道淹即许淹,《唐志》两见,盖传本题名之不同。惟康国安未详所出。今诸家书俱亡,仅存李善《注》及《五臣注》而已。李善《辨惑》十卷亦亡。五臣者: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也。南宋时曾与李善《注》合刻,亦题曰“六臣注”。自唐李匡乂《资暇集》,已备摘五臣窃据善注,巧为颠倒,尔后代有攻驳,指不胜偻。则《五臣注》之疏陋,不待言矣。若夫李善《注》,敷析渊洽,援引浩博,但检书目,新、旧《唐志》已不多载,马氏《经籍考》,十仅存一二耳。都凡引用诸经传训一百余种,小学三十七种,纬、候、图谶七十八种,正史、杂史、人物别传、谱牒、地理、杂术艺,凡史之类几及四百种,诸子之类百二十种,兵书二十种,道释经论三十二种,若所引诏、表、笺、启、诗、赋、颂、赞、箴、铭、七、连珠、序、论、碑、诔、哀词、吊祭文、杂文集几及八百种。其即入选之文,互引者不与焉。是以近代辑佚书者,为笺注疏证之学者,咸莫不资之为渊薮。而采李《注》以自成诂训之书者,则如朱氏《骈雅》、夏氏《拾雅》、洪氏《比雅》、杭氏《续方言》、张氏《广释名》之属,皆是也。盖李《注》包罗群籍,羽翼《六经》,虽零金断璧,不免丛碎;而残膏剩馥,犹足沾溉无穷。余自十七岁从事选学,即拟将李《注》逐字逐条辑出,依照字典编排,名曰《文选类诂》,以便读书注经时易于检查。其后十余年中,率因衣食于奔走,未能发凡而起例。至光绪乙巳,于役京师,得程一夔先生所辑《选雅》二十卷,依《尔雅》分类,其体例一如陈硕甫氏本《毛传》而作《毛雅》,朱丰芑氏本《说文》而作《说雅》,俞荫甫氏本《唐韵》而作《韵雅》,亦可谓笃古之作矣。然欲猝检一字,往往不能遽得,辄引以为苦。余于是尽变《选雅》之例,仍吾初志,依照笔划多少、部居先后,略仿《骈字类编》之法:某诗、某文,注于各字之下;三言、五言,悉以首字为断。东海无际,既汇众流;南山虽高,此其捷径。假令颜曰“《文选》李注通检”,当可无愧。惟是先梁作家文字,每用同音通借,犹本六书假借依声托事之例。如《上林赋》之“消摇”即“逍遥”,《长扬赋》之“桔隔”即“戞击”,《射雉赋》之以“剔”为“惕”,张景阳《杂诗》之以“阵”为“尘”,诸如此类,不遑枚举。初学读之,每多不能得其会通。故余复取薛传均之《文选古字通疏证》二百四条,杜宗玉之《文选通假字会》四百六十九条,并辑入焉。薛书则注明“疏证”,杜书则注明“字会”,以示区别。夫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所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