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中族际经济结构分析.docVIP

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中族际经济结构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中族际经济结构分析

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中族际经济结构分析   摘 要:交换使人们的物质生产获得了商品的形式,人们在交换的过程中使人类本质的认识范围扩展到了经济关系。从贵州清水江流域自明清以来木材贸易的族际经济结构中,木材贸易总是与礼仪、习俗等不同的制度性存在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并共同形成为特定社会的一种结构。一个交换系统是由法律、法令、传统习惯和各种促进付给的手段、工具所组成,也即是这些因素——文化构成了人们的交换环境。从短期看,这些交换环境影响和决定着交换主体的行为,交换主体仅表现为交换环境的接受者;但从长远看,交换主体与交换环境之间又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共生关系,交换环境并不仅仅是影响交换行为的外生性变量。   关键词: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族际关系;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034-07   元朝统一中国后,从腹地沿氵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东出南下的水道彻底畅通,用村原木的水上运输条件开始具备。但因侗族村寨周围的原始林区在侗族传统社会中产权归属尚未定型,因而当时启用原始林资源只能按临近家族共有形式而展开,这就奠定了用村宜林地家族或家族-村寨共有制形成的历史背景。14世纪以后,经过了明初经济的繁荣阶段,汉族核心地带的农田日益扩散,山区梯田进一步开辟,森林资源开始枯竭。也正在这时侗族地区的原始林木在供足侗族自用之外,原木外销的国内条件开始具备。关于侗族地区原木零星外销的情况,在当时的汉文献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记载,但因此而诱发的皇木征收则有见于《明史》和《明实录》。到明代后期,政府派员征采“皇木”与汉族客商贩卖原木已经并存[1]7-11。随着外销量的剧增,沿江码头利于扎筏外运地区附近的原始森林开始萎缩,人工营林逐步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但由此开启的木材贸易逐渐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经济活动,并逐渐结成了共生关系的族际经济结构。   在木材营运的各个环节也在力图确保人工营林的封闭性。于是在营销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互补的经济结构,由此出现了特定的制度安排。主管外销的汉族客商,即历史上所称的“水客”与主管山林林木经营的侗族和苗族“山客”不能直接接触,汉族木商不能直接进入林区购买原木,而必须通过清水江流域各码头的侗族“木行”掮客进行成交。“掮客”既不能到下河贩卖木材,也不能到林区购买木材,只能在“山客”与“水客”之间进行洽谈撮合,但却具有“一口喊断千金价”的威信。由此以来,形成了“山客”—“掮客”—“水客”链式的产销结构,这种产销结构或者说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保证了人工营林者的商业利益,而且也充分地保障了林区的封闭经营形式。说到底,这种制度安排之所以行之有效,其根本基础仍在于侗族林地的家族或家族-村寨共有制。   侗族人工林区是一个自明末清初以来由多民族协作经营的经济实体。各民族相互协作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为:清水江与都柳江上游为苗族生息的原始森林带,这一原始林带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大规格用材林,但木材的漂运都得经其下游的侗族群众转手;林间的野生动植物产品则由汉族商贩由陆路转销。苗族拥有的高山原始林,从森林带的结构看,是侗族中低山区人工林带的天然庇护,是不可缺少的水源涵养林,也是水土保持的屏障,直接维护了侗族地区的人工林的正常生产,同时还是侗族人工林的优质树种的来源。苗族择伐的过熟林木往往通过侗族转手外运,侗族地区在技术与资金上对苗族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侗族的人工林,是以低山区和丘陵区速生杉树为经营的主要对象。这种人工林经营,在技术上兼容了苗族斯威顿耕作(Swdden Bodley 1985)[2]的文化因素和侗族精耕细作的文化因素[3]。靠这一套经营技术,在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实行8年成材,届时其杉木胸径可达20厘米,每公顷林地平均积材8-10立方米[4]。这样的成材速度,就是当今世界以营林为业的国家也难以达到。黔东南侗族林区林木的扎排外运也是一个多民族联合协作的过程。清水江林区航道靠侗族、苗族和汉族联合疏竣和管理,而进入汉区的销售渠道,主要由汉族输运。顺清水江东出,以常德为集散地,可达武汉、南京、上海。外来的汉族则是侗族林产品外销的二传手,又是汉区日用品输入侗族地区的运输队,侗族再把这些日用品散销苗族、土家族等地区。这种在商业渠道上的相辅相成,对侗族地区人工营林业的发展和规模经营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侗族原木外销又有力地支持了汉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孕育出了一批批汉族的林业经营资本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木材贸易的利润丰厚,使得不少汉族富豪也开始涉足林业经营,他们通过租赁或购买青山等方式经营人工营林业,这种租赁与购买也是以家族-村寨为基础展开的,出租宜林地一方是侗族或苗族的寨老或家族族长为代表的家族-村寨,历史上称他们为“山主”,而租赁侗族或苗族林地经营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