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摘 要]波德莱尔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他处于西方美学精神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其所提出的诗歌创作审丑论及创作实践既体现了这一转型,又推动了这一转型。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理论极具现代性与独特性,对现代美学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转型;波德莱尔;审丑论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29 — 04
当19世纪的诗人们还在遵从着由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确立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创作原则,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及最卓越的批评家之一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掘恶中之美”这一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表现题材。他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社会的丑恶现象、自然中的丑陋意象以及人性之恶,将19世纪现代都市巴黎的黑暗和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诗集《恶之花》由此成为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丑”和“恶”作为直接审美对象的作品。波德莱尔的创造性努力开拓了现代诗歌的表现题材,在此之后,“丑”和“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其从恶中发掘美的美学取向,开启了西方美学精神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型,弱化了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标准,为艺术自主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西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是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和文论思想提出的一个美学背景,波德莱尔又通过他的创作和观念推动了西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本文旨在将波德莱尔放在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的背景中,探讨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在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中的独特意义。
一、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的渊源
波德莱尔曾经为诗歌下了这样的定义:“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让节奏和韵脚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让风格适应主题,灵感的虚荣和危险,等等。”〔1〕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巴黎的阴暗、丑陋面暴露无遗,诗人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被现代化的城市所遗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等社会底层人群;自然在波德莱尔的眼中也不无丑恶的意??:坟墓、腐尸、骷髅、蛆虫、恶魔、死亡、幽灵等等,都被其极尽描绘之能事;波德莱尔还探究了人性的丑恶,追求感官享受、变态的凶杀、同性恋行为都被其纳入诗歌创作的题材。《恶之花》中大量的对恐怖现实的描写、丑恶意象的运用以及变态人性的刻画,都表现出了对于传统美学的颠覆和反叛,以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追求的永恒、超验之美在此荡然无存,奇特、变态的美取而代之。
因此有人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和欣赏,认定波德莱尔是一位颓废的诗人。事实上,波德莱尔更应该被看作一个敢于直面社会毒瘤的“解剖师”。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审丑论首先是其所生活的社会现实的独特产物。19世纪中叶,当一些人盲目乐观地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奇迹而欢欣鼓舞之时,他并没有对现代化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技术创新表现出任何的偏好和喜悦,而是深刻地感受了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贫困与随之而来的精神贫瘠。一方面,作为一个生性敏感的艺术家,他敏锐地洞察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的丑恶与虚伪、人性的丑陋一面以及人之苦闷的病态心理,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身不断地进行着探寻。他深刻地意识到人性的美丑双重性——“在一切时代的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着两种渴望,一种渴望朝着上帝,另一种朝着撒旦。”〔2〕236正是人性中这种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不断矛盾和斗争,构成了诗集《恶之花》。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喜爱在巴黎的每个角落闲逛的漫游者,波德莱尔是穷人、妓女的好朋友,他深知穷苦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他曾经饱含深情地说:“不论一个人属于什么党派,不论他怀有什么偏见,他都不能不看到这病态的人群而为之动容,他们呼吸着车间里的灰尘,吞咽着棉絮,浸染着水银和艺术杰作所必需的各种毒物,他们睡在虫子堆里,在他们居住的街区里,最卑微和最伟大的德行与最顽劣的恶习及苦役监的渣滓比肩并存” 〔1〕30。
所有这一切深深触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重重压力之下,在丑恶事物的包围之中,诗人既没有选择逃避现实的丑恶,对之不理不睬,也没有对残酷现实进行丝毫的粉饰。相反,诗人通过讽刺、有时甚至是夸张的手法,将常人所不愿正视的残酷的社会现实、人性丑陋全部挖掘出来,使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现实和人性的真实,从而不再为虚伪的幻景所蒙蔽,为盲目的乐观所欣喜,为世间的丑恶所恐惧。既反映了诗人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压抑处境和苦闷心情,又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与理想的无限向往之情。
其次,波德莱尔的个人经历也是造成其独特审美观的原因。波德莱尔的父亲弗朗索瓦·波德莱尔老来得子,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童年时期波德莱尔便在父亲的引领下对艺术耳濡目染。不幸的是,在波德莱尔6岁的时候,疼爱他的老父亲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