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嵇康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嵇康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 要:嵇康的隐逸思想是其自然论的玄学思想的一部分,为了摆脱世间种种矛盾的束缚,转而追求人与“道”的融合的人生至境,呈现为平和安宁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自然。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隐逸精神的继承,又因其历史承担精神焕发了个性的光辉。
关键词:嵇康;隐逸思想;自然;当代性朗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52-02
一、嵇康的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
嵇康幼年失父,由母兄养育,有慈无威,因而养成了放诞喜欢自在的性格,这可以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看到: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妲,不训不师。”“加少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弩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非不闷痒,不能梳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齐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此犹禽庙少见驯宵,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彪,飨以佳肴,愈思长林而志任丰草也。”
这样的环境是其性格形成的根由,而这种性格又成为其隐逸思想的根由。由于没有严格的管束,可以凭自己的喜爱任意读书,因而颇好庄老,形成了爱好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刚肠嫉恶,轻肆直言,而又因为这种性格与社会的严厉虚伪的名教统治格格不入,而激发了他隐居的意向和对于人生终极境界的追求。
(二)政治文化环境
中国传统隐逸思想之丰富,得益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动乱的年代自不必说,即便在和平的大一统时代,如汉朝。由于中国社会阶层比较单一,集权力量强大,很少或几乎没有政治夹缝可以让游离于正常秩序之外的文人有存在的余地,因而在文人中产生了两种极端,即要么选择出仕,要么选择隐居。因此说中国的文化土壤十分适合隐逸思想的生长。
正史年间,魏晋玄学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当时的玄学虽然推崇老子,却是在政治功用的层面,为现实政治秩序的改??寻找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据,其核心是“名教同于自然”,而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嵇康,但随着司马氏的政变暴行的展开,社会人心惶惶,已不是平心静气谈改革的时期,司马氏表面上虽在维持名教统治,却大肆屠杀异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切激怒了嵇康,让他对现实的政治彻底失望了,因而转向个体方面的诉求,通过隐居,养生,希望能摆脱世间的种种矛盾和痛苦,求得心灵与世界的另一种和谐。这时他喊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二、嵇康隐逸思想的内容及表现
嵇康的隐逸是为了超脱于世间的矛盾而达到精神与“道”合二为一的境界,通过彻底否定矛盾的价值而变向解决矛盾,是一种不解决的解决。它与中国传统的隐逸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是为了达到个体与天地的和谐、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因此,在嵇康的很多诗文中都提到了“和”的思想,“和”是自然状态的表现,而要达到自然的状态,则需要经历“体道”的过程。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养生、音乐、政治理想。
(一)养生思想
嵇康的养生之道,强调“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即形体与精神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的前提则是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二者内部各自的矛盾。
1.形体自身的矛盾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道: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天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这主要讲饮食与身体的和谐。
2.精神自身的矛盾
“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要调整达到精神的和谐,就要“抑情忍欲,割弃荣愿”,消除自己对外物的执著,放弃功名富贵等伤害精神力量的虚浮之物。这也就体现了嵇康弃世的隐逸倾向。
3.形体与精神的和谐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共无有哉!”
嵇康养生“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方面,隐含着隐逸倾向。这是嵇康所认为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方面。在养生中,他具体阐述了人的生命在“体道”过程中本有的形神和谐的状态,这才是自然的状态,而不是在人世间你争我夺,利益纠结中逐渐损耗自己的年华,身心俱疲,草草收场。这正是促成嵇康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