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回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在别处”回想

“生活在别处”回想   2013年1月初,一场名为《回家的路》的海归艺术家群展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美术馆举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归艺术家群展,艺术家的年龄跨度从50后至80后,他们曾留学旅居法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漫长的旅居生涯中,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生活在别处的这些艺术家们,在东西方交流里是否经历过文化冲突与内心的矛盾痛苦?他们寻求的精神家园何在?“回家的路”通往何处?在策展人肖歌女士的帮助下,本刊有幸采访到三位旅居异国的中国艺术家,谈起了他们生活在别处的日子。作为每个时代“最不安分”的群体,艺术家们时时都在路上。生活在别处的他们,有过无助和痛苦,也收获了成长与笃定。不过他们明白,他们要做的,不过是走好脚下的路。   高洁:文化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摧毁,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   采访高洁前,在他的画册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在这个时间地点,人与空间、社会、世界、城市,人与现在、现代、未来,人与人,人与艺术,是什么样的联系?是怎么样的空间?视野?状态?我们在一起吗?我们一致吗?我们在前进吗?我们的方向对吗?我们的生存现状合理吗?我们的联系方式正确吗?我们的价值应该以现有的方式思考存在吗?”这一大段含着问号的文字牵动了人们的思考神经。   提及旅法中国艺术家,人们便会想到赵无极、朱德群,以及海归的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等;之后又有陈箴、黄永砯、王度、严培明、杨诘昌、沈远等第三代旅法艺术家的崛起。   在这一大批的名单中,“高洁”听起来似乎有点“名不见经传”。1979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他,于2002年赴法留学并进行艺术创作,曾担任艺术家黄永砯的助手。他的创作关注现代人存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其中以《失控》和《空间》系列为代表。他做雕塑、装置、手绘、油画、摄影、Video、新媒体艺术,用鲜红色、表情诡异的人头表达“入侵”,用躺着的注满水的书架,寓意有“知识是自我循环的系统”。   作为本届巴黎艺术博览会(ART PARIS)由艺术总监亲自引荐参展的华人艺术家,高洁的艺术事业颇有点“蒸蒸日上”的意味。从2011年3月在巴黎A2Z Art画廊的首个个展开始,他的作品已连续两年入选博览会,此外,他的作品还参展2012年的巴黎伊芙里《 In  Out》联展、泰国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绝对真理》群展与上海双年展的中山公园项目特别展-视界艺术中心的《隐形脐带》群展。   谈及自己的海外成长经历,高洁的脸上浮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表情,“挺艰难的,当时感受到的文化碰撞相当剧烈。”说完他便陷入了沉默,整理了一会思绪,他接着说:“2002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很不受重视也不被认可的。而我初到法国时,这里的新鲜和不同给我带来了很大震撼。在2002年的中国,美术史教育到了印象派就语焉不详了,基础教育里的美术课都会被其他课程占据或挤压,而在法国,我发现幼儿园的课程里会提及卢浮宫的艺术瑰宝,奥赛美术馆是小学生讲述印象派的课堂,而在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初中老师带着学生来讲课并布置作业。这种基础教育使艺术成为法国社会的自然而然的核心部分。”   他回忆了自己在法国布展时的一次经历。当时布展人手不够,门口陌生的黑人清洁工居然主动积极地愿意帮忙“搭把手”。而接下来展出开幕时,清洁工回家换了套西装之后还携老婆前来观看。“即使是黑人清洁工,他也可以谈论杜尚,沃霍尔,表达他对当代艺术的见解。因为在法国,这属于整个社会基础的文化知识,也是他们的普遍生活状态——不紧张,自然知足,关心并了解艺术”,他补充道,“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这在西方社会是最为普遍的存在,于是我才逐步理解了,为什么在这里有这么多美术馆、这么多当代艺术展览。而国内的生态环境就很不一样,很多自由的艺术方式其实没有被中国的普通大众所接受,比如毕加索的油画,我想他们基本不会接受,如果接受也仅仅是因为它很值钱。相比而言,更多的中国普通大众可能更愿意在墙上多挂一台电视机,因为这显得更加流行。”   对于国外生活整体上的适应度,高洁没有能给出更多的细节。“我的适应过程其实是方方面面的、很多细节的堆砌,这里面的故事实在太多,变化的过程又太细腻,包括我在生活习惯上的适应,认识的转变,哲学的认知、学习、吸收与修改。总之,文化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摧毁,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   而法国带给他的最大成长,应该是“艺术,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在这里,我的生存压力会更小一些,作为一个单纯的人来??考当代问题,认知世界。”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高洁认为:“中国接受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为它接受了国际上建设美术馆作为城市与文化地标、文化发展的建设模式,但尽管这样,在文化上的缺口却是巨大的,如果不在软件建设上做长远努力,已有的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