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花生疮痂病发生与防治.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生疮痂病发生与防治

花生疮痂病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花生疮痂病的症状、病原特性、发生条件及防治情况,以为防治花生疮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疮痂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73-0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型大宗农作物品种。花生在广西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在贺州市种植面积每年为1.76万~1.79万hm2,总产量为3.74万~4.10万t,单位面积产量为2 115~2 292 kg/hm2 [1]。花生在种植区常受病虫为害,2009年6月上旬在贺州市信都区域4个乡镇的春花生受到花生疮痂病的严重危害,现将2年来的调查研究与结果报道如下。   1 症状   花生疮痂病危害花生植株的叶片、叶柄、叶托、茎杆和子房柄。症状特点是病部均表现木栓化疮痂。   1.1 叶片被害症状   病株新抽出的叶片畸形歪曲,病害最初在叶片和柄上产生很多褪绿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病斑,均匀分布在叶脉附近,随着病叶发展,叶片正面斑块变淡褐色,边缘隆起中心下陷,表面粗糙栓化;叶片背面病斑颜色较深,淡红褐色,在主脉附近经常有多个病斑相连形成更大的病斑,随着受害组织的坏死,造成叶片穿孔。   1.2 叶柄、子房柄被害症状   叶柄上的病斑卵圆形至短梭形,比叶片斑大,褐色,中部下陷,边缘隆起、呈典型火山口状开裂;子房柄染病后肿大变形,阻碍荚果发育明显。   1.3 茎杆被害症状   茎部病斑,多个病斑连合并绕茎扩展,形状和质地与叶柄斑相同,在病害发生严重情况下,疮痂状病斑遍布全株,使植株呈烧焦状,植株显著矮化或弯曲生长,扭曲似“S”形状[2],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茎管的输送作用。   2 病原菌与特性   花生疮痂病病原菌为Sphace loma arachidis BitJenk系半知菌亚门黑盘菌目痂圆孢属落花生痂圆孢菌[3]。花生感病后在病组织上长出大量病菌子实体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孢子盘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褐色至黑褐色。孢子梗常聚集成栅栏状。孢子无色透明,单胞偶有一分隔。痂圆孢属病菌主要依附在植株病残体上或荚果中越冬。   3 侵染循环与消长   痂圆孢菌菌丝体形成子座随遗落在田间的病体上越冬,春季子??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年的初次侵染,当病株残体腐烂后可能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感病品种的荚果带菌率很高且病荚壳传病率很高,通常在种子调运和销售中传播病菌,成为病区扩大的主要原因。春花生播种在老病地上,花生出苗后,当旬气温>20 ℃、降雨天数和降雨量多,就有可能在田间出现零星的早期病株,产生孢子,通过风雨向邻近的植株传播,逐渐形成植株矮化、叶片枯焦的明显发病中心。如果条件不适合,孢子在病体或土壤中长期存活。   笔者于2009—2010年调查广西省北流市、桂平市春秋四造花生疮痂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2年的花生疮痂病较轻,北流市大面积花生植株挺直健壮,没有疮痂病株,其他病害发生率也较轻。在同一时期调查了贺州、信都区域的秋花生和2010年春秋两造花生,发现疮痂病也较轻;在与信都镇相邻的铺门镇三冲、三洞等山区花生地发现疮痂病,病情也较轻。为进一步研究花生疮痂病的发生条件,笔者查阅了近3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气象资料(表1)。   可以看出,3年同时期的最高温度、旬降雨量和旬降雨天数都是2009年的数据最大。信都地区春花生一般在3月15—25日播种,5月下旬正是花生下针结荚期,这个时期正是花生最易感病的时期。在2009年春季暴发花生疮痂病,这与此期的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当花生的感病品种植株有了初次侵染后,而此时花生田间植株茂密郁闭、高温高湿,大量疮痂病病菌在较多的降雨量和降雨天数的推动下,花生疮痂病迅速流行并暴发。   据有关文献报道,花生疮痂病于1940年首次在南美巴西被发现[3]。在我国,张宝棣等[4]于1992年首次报道在广东花都县春花生大面积受到国内尚未见报道的新病害——疮痂病危害;同年,江苏省赣榆县发现花生疮痂病,并在当年暴发成灾;蔡学清等[5]于2000年报道福建闽南春花生受到花生新病害——花生疮痂病危害。从文献资料可以总结出花生疮痂病在以上省份的发生特点:①该病一般在春花生中大面积的暴发;②暴发流行时间长则2年,短则仅一造花生。据方树民等[6-7]研究报道,花生疮痂病能在花生汁液琼脂平板上形成菌落,对新梢嫩叶接种潜育期为3 d,病菌主要是在病株上越冬。2009年贺州市信都地区春花生的生长期为花生疮痂病提供了种子感病、高温高湿以及多雨天气等一系列的特定的条件,诱导了该病菌孢子大量产生而推动了大暴发、大流行之趋势,类似于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该病的首次大暴发。   4 防治措施   一是花生疮痂病是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其大暴发、大流行现象呈现了该病菌潜伏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